六、幾點結論(2 / 2)

除此之外,讒夫還有另一個作用,那就是從他們活動的程度和頻率,來反推我們成績的程度和頻率。因為如果沒有特別好的成績,就不會有讒夫的光顧。因此,他們又是反向的“頒獎者”。

第四,更高一層修煉,排除“名執”、“我執”。

君子是儒家概念,其實我們探討君子之名,可以超越儒家,達到更徹底的境界。

例如老子說“名可名,非常名”,一下子就把名的確定性、指向性,全都取消了。名是一個套子,既套不住各異的個體,又套不住流動的時間,因此從本性上就是假的,不必存在的,不管是正名、邪名、好名、惡名、實名、虛名,都是這樣。按照老子的觀點,怎麼還會有名譽的問題?

佛教更為徹底,一切名相皆是空幻。不僅是名,連“我”也是空的。人間正因為執著於“我”,造成多少糾紛和痛苦,而在無常的大千世界,“我”究竟是什麼?消除了對“我”的執著,也就是消除了“我執”,那還會對“名”執著嗎?僧侶團隊中的每一個人,把自己從小就有的名字也脫卸了,隻為稱呼之便加了一個來自佛法的法號,那就做了一個把名看空的實驗。結果,大家都看到了,他們中的大多數,反而更加自在、更加喜樂。

如果把“名執”、“我執”看成是人間痛苦之源,那麼,君子之名也就獲得了根本性解決。

但是,無限超脫的老子和佛教也不否認世上有善惡,人間有大道。因此,對於名譽問題,還有一件事要做。

第五,麵對他人受誣,應該仗義執言。

如前所述,讒夫毀損君子名聲,其實是在毀損社會的公共倫理。發現這一事端的所有君子,除了當事人因身份不便可以豁免外,都應該站出來捍衛公共倫理。就像康德所說的,“勇於在一切公共領域運用理性”。隻有這樣,社會才能在精神意義上真正有序。這在中國儒家哲學中,稱之為“大道之行”、“王道之立”。在佛教中,稱之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身邊的某一個君子受誣,看起來是一件小事,其實卻侵擾了天下公理,破壞了信用體係,人人都有責任阻止。如果這個誣陷不遏製,那個謠言不揭穿,日積月累,必然是天下公理的傾覆,誰也活不下去。《禮記》裏的那段名言應該讓所有的君子牢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禮記·禮運》

這是中國自古以來追求的美好社會理想,每讀一次都讓人振奮一次。它指出,一旦施行大道,天下人人有份,因此要選得賢能之士,達到誠實無欺、友愛無傷。按照這個標準,一切君子都應該站出來衛護社會信譽,修護他人尊嚴。隻有這樣,才有“天下為公”。時間一長,就有可能達到前麵所說的“大道之行”,“王道之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由君子之名出發,層層辨析,終於抵達了這麼一個宏偉而美好的理想境界,我為這次寫作感到高興。

§§君子之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