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嶺表錄異》中記述的唐代嶺南山珍海錯(1 / 2)

《嶺表錄異》是記述唐代我國南方氣候、環境、物產、民俗的書籍。《唐書·藝文誌》稱:“劉恂所撰”。劉恂其人,大概因為官職甚微,新、舊《唐書》均無傳。據唐末、宋初學問僧讚寧的《筍譜》和宋人馬端臨的《文獻通考》等書說:劉恂於唐昭宗時出任廣州司馬,任期滿時,唐室將亡,京城一片混亂,遂留居南海,著《嶺表錄異》。由於這部書係劉恂憑親目所睹,親耳所聞或親身經曆的第一手材料寫成,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台灣省出版的《叢書集成新編》將它列入地理類。綜觀全書,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內容與飲食有關,或記飲食原料,或述特異饌饈,或錄炊、餐器具,或談飲食風尚,為我們研究一千多年前我國南方飲食風貌提供了可貴的資料。

從飲食原料的角度看,《嶺表錄異》中反映的唐代嶺南飲食原料,以水產類最多。計有鯔(音資)魚(跳癲)、嘉魚、鱟(音後)魚(亦稱“東方鱟”、“中國鱟”),黃臘魚(橫魚)、竹魚、烏賊魚、石頭魚(亦稱“石首魚”)、比目魚、雞子魚、癳(音鹹)魚(即?魚,一名黃頰魚),鹿子魚(鹿角魚)、狗瞌睡魚(鯧魚,南方俗呼?魚)、鯇魚(草魚,一名癴魚)、章舉(章魚)、鯢魚、蠔(牡蠣)、水母(海蜇)、海鏡、瓦屋子(貝之一種)以及各種蛤類、蚌類、蟹類、蝦類等數十種。可見一千多年前,我國南方人民對水域中生物的認識和食用已很廣泛,大大豐富了中國飲食的內容。其次《嶺表錄異》對我國南部沿海一帶特有的果、菜、禽、獸類飲食原料也多有記述。如南人用以製作美食的鳥獸類鴞(製鴞炙)、孔雀(製脯、臘)、鷓鴣(製脯、羹)以及潮州(今廣東潮安)、循州(今廣東惠州市東)一帶人喜食的野象鼻等;果、菜類有偏核桃、石栗、尤眼、枸櫞子(佛手柑)、椰子、山薑等等,總計七十餘種。

劉恂所記飲食原料,不隻羅列品名、性質和用途,往往還詳述生產、捕撈等方法。如他記述鯇魚時,指出此魚以草為食,並介紹了新州(今廣東新興縣)、瀧州(今廣東羅定縣)開鑿荒地為畦,既養鯇魚,又種水稻,既收魚利,又獲稻穀的做法。為我國稻田養魚的最早記載。他記載南方蟻類極多,其中有一種螞蟻,顏色黃,腳長,個兒大於常蟻,專吃樹中的蛀蟲,當地有人專買這種螞蟻放在柑樹上,讓它吃掉樹中的蛀蟲,保證柑子豐收。這也是我國勞動人民利用生物防治果樹病蟲害的最早記述。他記載鯔魚時,標題為“跳”,包含兩層意思:“癲”為以魚類製成的食品,說鯔魚兒用鹽加工後為下酒美肴,“跳”則特寫鯔魚的特性和捕撈的方法,說沿海漁人每年仲春,站在岸邊高處,觀望鯔魚群的到來。魚群來時,密如雲陣,寬度和深度,都達二三百步。漁人看到後,立即將船開到魚群前麵,橫擋住魚群,不用撒網,鯔魚兒受驚,紛紛自動跳入船中,不一會船艙即滿。書中類此記載頗多。故有人稱《嶺表錄異》類《齊民要術》。

《嶺表錄異》中對絕大多數飲食原料,都記有加工烹調和食用的方法。如記嘉魚,說此魚肥美,每炙(燒烤)時,要以芭蕉葉隔火,防止魚脂滴於火上。記述竹魚說,此魚烹製羹臛尤美。指出癵魚不腥,最宜為膾,其他魚是比不上的。記述癆魚(前人注釋說,即鯧魚,癆係南方土音)時,標題為“狗瞌睡魚”。其意在於突出此魚食用方法和特點。說這種魚形似癶魚,而腦上突起,連背而圓,肉肥如凝脂,隻有一根脊骨。烹製時,加上薑、蔥,煮之以粳米,其骨自軟,吃的時候沒有可拋棄的骨和刺。其所以叫“狗瞌睡魚”,意思是說,狗在地下等著吃人們唾出的魚骨,等得乏困以至瞌睡了,也無人唾出什麼骨頭。記述枸櫞子(即香櫞,一名佛手柑)說,這種果子形如瓜,皮似橙而金色。當時已運入長安,京城貴族之家因其來自遠方,視為珍品,在筵席上常作陳列品。南方手巧的婦女們,常取其肉雕刻成花鳥形狀,再用蜂蜜浸之,是待客時一種美術工藝性的食品。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