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嶺表錄異》中記述的唐代嶺南山珍海錯(2 / 2)

《嶺表錄異》記載當時嶺南少數民族的特異飲食風俗,也是饒有趣味的。如有一種菜肴叫做“蝦生”。其製作方法是,以很小的活蝦為主料,再配以生切的癷萊(即綽菜)、蘭香(澤蘭,一名水香)和蓼草(古人用作調味品)。先將活蝦用濃醬、醋一潑,將生菜蓋在上麵,用熱鍋覆一下。因蝦未死,吃時有的蝦跳出碟外。當地人待客,很重視這道菜肴。又如有一種羹叫做“不乃羹”,是用羊、鹿、雞、豬等肉連骨頭一起放在一個鍋內燉煮,煮到湯汁肥濃時,將肉和骨頭撈淨,再給湯汁中調以蔥、薑及其他調料。這本是一種高級羹湯,特異的是,在宴會上飲用這種羹,不能用口去喝,而要用鼻子去吸。羹盆中放有一個銀杓,可盛一升(唐製),另有一個細管,主人先從盆中舀出一杓,將細管一端插入湯中,一端插入鼻中,一吸而盡,然後再依次讓客人如法吸飲。北方人參加這種宴會,往往難以接受。還有一種食品當地人稱為“聖齏”。是吃水牛肉時必食的一道菜肴。據說當時南方人好食水牛肉。有時請客,殺一隻水牛,不論用炰的方法或炙的方法都行,總要一飽為快。吃罷牛肉,必食“聖齏”。這種“聖齏”,是用牛胃中取出的尚未變成糞的細草為主料,再加以鹽、酪、薑、桂等調料做成。據當地人的經驗,食水牛肉後,再食此菜,肚子不脹。少數民族好客,北方去的客人到那裏,他們多以此宴招待。但北方人對水牛肉還勉強吃得下去,對這種“聖齏”實在難以下咽,往往鬧出許多笑話。

《嶺表錄異》中還記述著南方少數民族加工稻米的方法和場景。有一篇題曰“舂堂”,說當地人舂米的方法,是將一根很粗很長的圓木,刻成一個大槽。將稻子放入槽中,槽兩邊各排十人,男女間立,手持木杵舂米時,邊舂,邊用木杵敲擊槽沿,要有節拍,槽聲聞於數裏,非常悅耳。劉恂說他聽這種富有音樂感的聲音,比李白詩中所描寫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還要有趣。此類記述,豈止是糧食加工技法的介紹,簡直是一幅幅嶺南少數民族的風俗畫。

除了飲食原料以外,《嶺表錄異》中還記載了嶺南特有的燒食器、土鍋鑊以及可以製作高級餐具、酒具的瑇瑁(玳瑁)、琥珀、犀牛角等。從一定意義上說,劉恂的《嶺表錄異》猶如我國唐代的一部“飲食風俗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