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臘八節與臘八粥(1 / 1)

舊曆十二月初八日,民間吃“臘八粥”。“臘八粥”原是佛教徒在臘八節的食物。相傳,農曆十二月八日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成道”之日,佛寺在這一天都要舉行隆重的宗教儀式,並效法佛祖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故事,取香穀和果實等造粥供佛以紀念。唐代已有吃“臘八粥”的風俗,唐宋以後,不僅寺院在“臘日”要做臘八粥,民間也爭相效法,廣為流傳。《東京夢華錄》載:“諸大寺作浴佛會,並送七寶五味粥,謂之臘八粥。”《夢粱錄》裏也說:“此月(十二月)八日,寺院謂之臘八,大刹等寺俱設五味粥,名曰‘臘八粥’。”北宋大詩人蘇東坡也有“今朝佛粥更相饋”的詩句。元、明兩代,宮廷、官府也做臘八粥。元人孫國敕《燕都遊覽誌》裏還有“十二月八日賜百官粥,民間亦作臘八粥”的記載。《明宮史》還有“初八日,吃臘八粥”的記述。清代宮廷更加重視臘八粥,光緒《順天府誌》中說:“臘八粥,一名‘八寶粥’。每歲臘月八日,雍和宮熬粥,定製,派大臣監視,蓋供上膳焉。其粥用粳米雜果品和糖煮製。民間家家都煮,或互相饋贈。”直到目前,我國民間仍有吃臘八粥的習俗。

臘八粥,除了選用粳米或糯米以外,還有各地出產的果實,像赤豆、栗子、桂圓、白果、紅棗、蓮子、薏米仁、芡實、核桃仁、花生仁等。名義上要湊夠八樣,但也不拘泥,少者,四五樣;多者,生料八種,熟料八種,共十六樣。一般以文火慢燉,清晨或夜晚熱食。古人認為吃臘八粥具有消災長壽、向往幸福的含義,也有驅除疾病的象征。有些地方還在粥裏加入適量的豬、羊肉等,應該說這已由敬佛的素粥變為祀祖的葷粥了。

在我國北方某些不產或少產稻米的地方不是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麵,即在頭一天,用八種蔬菜做成臊子,把麵條事先擀成,在臘八早上不見太陽的時候,全家吃臘八麵。有些產玉米的山區,以玉米仁代替稻米,叫做“臘八麥仁兒”。這是因地製宜地對臘八粥的發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