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之戰:傳統企業的互聯網機會15(1 / 3)

第六章 趨勢之變 2015年產業巨變,轉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講者介紹:吳曉波/財經作家,“藍獅子”出版人,《大敗局》《激蕩

三十年》作者,長年從事企業研究,自媒體試驗的親身實踐者。

實錄內容

談到“轉型”,其實我們都在經曆一場重要的“戰爭”,可能也會決定我們未

來三到五年的命運,它叫“轉型之戰”。1995年我進入到財經領域,開始接觸到一

係列的企業,現在每周寫兩篇專欄,大部分的專欄是跟企業、跟經濟有關的。所以

我熟悉中國的很多,特別是老一輩的企業家。

應該是從2013年開始,我的一個非常明顯的感覺是,他們會跟你說,好像這個

世界變化非常快,他們原來熟知的盈利模式現在變得非常陌生,原來很成功的一種

方式,現在好像也不太適應了,甚至他們原來非常熟悉的消費者和市場,也變得陌

生了。於是,這兩年大家開始談轉型。

第一次產業大轉型(1978—1997):

從重工型計劃經濟向產業輕型化轉型,引發三輪創業浪潮

從企業史的角度來講,企業界第一次聽到“轉型升級”這個詞非常早,是在

1997年,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的文件裏就出現了“轉型升級”這個詞,那時發生了

東亞金融危機,民營企業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倒閉的危機。後來通過外延、量能放大

的方式化解了危機。所以政府說轉型升級,企業界都很漠然,疑惑什麼是轉型,我

是做牛仔褲的,你現在讓我去做抗癌藥嗎?我原來在中國市場,難道讓我去攻美國

市場嗎?但在今天,“轉型升級”變成了一個非常真實的命題,中國的企業都麵臨

各種各樣的元素的衝擊,所以今天才出現了“轉型之戰”的說法。

“轉型之戰”要從這幾個角度來討論。第一,把“轉型之戰”放在中國經濟

改革的大曆程中。36年來我們這個國家的經濟波動是波浪式的,每隔四五年必然發

生一次經濟危機,不同的階段、不同的行業享受不同的福利,它是一個波浪式的

過程。能不能在波浪到來的時候抓住機遇,其實是中國企業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技

巧。第二,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危機,麵對這樣的危機有哪些值得嚐試的做法。

中國的產業波動周期性非常長,基本上在10年到20年之間會有大波段的產業周

期,第一個周期發生在1978年到1997年,這是第一個波段。1978年以前,中國是計

劃經濟,到1976年的時候,中國的經濟隻是日本的1/3了,經濟全麵萎縮。中共十一

屆三中全會之後,開始改革開放,進行了重大的經濟轉型,我們開始向民生轉型,

吃穿用成為國家主要的經濟,重工型計劃經濟向產業輕型化轉型。

由此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創業浪潮。第一次創業浪潮發生於1978年,當時所有

創業的人,基本分兩類,第一類是農民,第二類是城市裏的失業者。第一類的代表

人物是年廣久,他是個文盲,這是1978年之後第一批,他做的是一把瓜子,這個是

民營企業的第一筆錢,食品飲料第一批崛起;第二類的代表人物分別是浙江模式和

蘇南模式的典型人物,一個是魯冠球,是第一個上商業周刊的企業家,早期是做爆

米花的,之後做拖拉機的配件,後來做汽車的底盤萬向節,即現在的萬向集團,這

是當年中國排在前五位的民營企業。另一位是吳仁寶,已經去世,他是蘇南模式的

典型,是華西村村委會主任,同時是華西集團的董事長,這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基層

政府政商合一的模型。

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第二

次創業浪潮洶湧而至。

這裏介紹兩個人,海爾的張瑞敏,他砸劣質冰箱,這個動作意味著中國企業

界第一次出現了“質量意識”。之後才開始有了標準意識、質量意識,消費者是上

帝。傳統行業的精細化管理和質量意識是在1984年開始建立的。

第二位是柳傳誌,他曾是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員,30多年前在中

科院的一個門衛室開始創業,在這裏創建了迄今為止全世界最大的電腦公司。

1990—1992年,我國內需全麵萎縮,整個經濟遭遇瓶頸。1992年,鄧小平發表

“南方談話”,提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步子大一點,錯了沒有關係,重頭再

來過。中國的創業浪潮重新高漲,那時候出現了一大批人下海經商。1992年的第三

次創業浪潮第一次有精英分子參與。

1992年之後,中國的產業經濟發生了很大變化。1992年之前,中國是短缺經

濟,但進入1993年,中國取消了糧票製度,糧票製度的取消意味著整個票據經濟模

式開始退出中國的經濟舞台。1993年之後,有人開始在報紙、電視上打廣告,企業

開始設置VI(視覺識別係統),開始設計LOGO(徽標),開始做營銷,開始有廠

長跑到櫃台門口賣彩電。這說明我們國家的經濟從短缺經濟進入到了過剩經濟。

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爆發,很多中國的民營企業倒閉,這是中國自1978年之

後出現的第一次銀根緊縮,消費市場非常低迷。所有進行大規模擴張的企業,出現

了銀根的短缺,出現市場的崩潰和內部決策的紊亂,這是第一次民營企業倒閉的浪

潮,從此之後大家非常警惕失敗。

第二次產業大轉型(1998—2014):

從輕型化向重型化轉型、從內貿經濟向外向型經濟轉型、互聯網產業的意外崛

1997年,東亞地區發生了大規模的金融危機,在這樣的背景下,1998年,朱鎔

基為了拯救中國經濟,將其從泥潭中拉出來,進行了又一輪改革。朱鎔基在三大產

業中采取了非常重要的改革措施,形成了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刺激內需,開放房地產市場:1998年,中國銀行業宣布鼓勵按揭貸款,使得房

地產行業迅速成為中國的一個支柱性行業,老百姓要改善住房,所以在吃穿用之後

就是房地產行業的崛起,房地產行業成為中國內需的一個重要支撐。

開放外貿的進出口自主權:同年中國政府允許民營企業做外貿,這直接導致了

“中國製造”形成一個大的“堰塞湖”,中國商品通過成本的低廉迅速跑到了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