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理論與實際的雙重認識(2 / 3)

第三,把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鄧小平把共同富裕提高到社會主義本質的高度來認識,鮮明地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價值取向。任何社會都要發展生產力,但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生產力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全體成員建立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正如鄧小平所說:“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窮,而是富,但這種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也就成為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然要求。

第四,揭示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動態性質。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從不完善到完善的發展過程。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概括,在五句話中分別使用了“解放”、“發展”、“消滅”、“消除”、“達到”等動詞,旨在說明社會主義是一個發展過程,社會主義本質的實現,將是一個從不完善到完善的長期發展過程。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包含著對社會主義發展進程的認識。把社會主義作為一個發展過程來認識,必然要認識社會主義社會的所處階段的問題。鄧小平在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時,也必然要認識“什麼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是鄧小平理論的立論基礎,是鄧小平理論的主要組成部分。

鄧小平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是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新飛躍,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作出了重大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第一,深化了社會主義發展進程的認識。馬克思把取代資本主義的未來社會劃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後向共產主義過渡的階段,二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三是共產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列寧明確把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確定為社會主義社會,並認為社會主義社會將經曆若幹階段,提出了“初級形式的社會主義”、“發達的社會主義”、“完全的社會主義”等概念。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發展階段也做過初步探索,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階段。但是,馬克思、列寧、毛澤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並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真正從理論上科學地係統地回答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問題,形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是鄧小平理論。這是對科學社會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理論的繼承和重大發展。

第二,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這體現了共性、個性的辯證關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特指的範疇,但內涵著社會主義的共性原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國情的基本概括,包含著雙重的曆史定位:一是把我國社會形態定位於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二是把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進程定位於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這個雙重的曆史定位是辯證統一的。隻有深刻認識這一基本國情,堅持共性與個性辯證統一的原則,才能真正做到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三,使我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有了基本的客觀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最基本的國情,最大的實際。鄧小平說:“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製訂規劃。”我們黨在新的曆史時期為什麼製定這樣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而不製定另外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從根本上說,就在於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實際是我們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客觀依據。

曆史經驗告訴我們,隻有堅持一切從中國社會的客觀實際出發,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的曆史階段,才能從根本上排除“左”和右的種種幹擾。

(3)社會主義主體論。鄧小平對社會主義認識的又一個重大成果,就是提出了社會主義主體論。鄧小平指出,中國的主體必須是社會主義,但允許一些外資進入,這是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補充。比如外資到上海去,當然不是整個上海都實行資本主義製度。深圳也不是,還是實行社會主義製度。又指出:“我們開放了十四個沿海城市,都是大中城市。我們歡迎外資,也歡迎國外先進技術,管理也是技術。這些會不會衝擊我們的社會主義呢?我看是不會的。因為我國是以社會主義經濟為主體的。”鄧小平的社會主義主體論,揭示了當代中國社會的結構是社會主義主體與其他非主體並存的結構,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的基礎上對中國社會現實的進一步認識。鄧小平的社會主義主體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符合唯物辯證法思想,是一個創新性思想。它深化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的認識,從根本上回答了我們搞的是不是社會主義的問題,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的理論指導意義。

第一,破除了社會主義必須是“純而又純”的觀念。過去,在“左”的思想影響下,人們總認為社會主義是完美無缺、純而又純的。其實,是我們缺少辯證法思維,曲解了社會主義。列寧指出:“無論在自然界或社會中,‘純粹的’現象是沒有而且也不可能的,――馬克思的辯證法就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它向我們指出,純粹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人的認識的一種狹隘性、片麵性,表明人的認識不能徹底把握事物的全部複雜性。”社會主義主體論告訴我們,絕對的“純粹的”社會主義是沒有的,處在初級階段的中國社會主義更不可能“純而又純”。

第二,確定了一主、多種的社會主義新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社會主義發展的一種新模式。這種社會主義新模式,實行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長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方式,以大陸社會主義為主體、港澳台資本主義為次體的“一國兩製”,充分體現了鄧小平的社會主義主體論。根據社會主義主體論,作為主體之外的那些非社會主義的成分、因素,將長期存在,而且主體與非主體成分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絕非權宜之計,將長期不變。

第三,解決了姓“社”、姓“資”的抽象爭論。社會主義主體論,既從根本上區分了什麼是社會主義和什麼是資本主義,同時又允許搞一些資本主義,這就解決了姓“社”、姓“資”的抽象爭論。因為,在我國小地區和小範圍內實行資本主義,不會影響或改變我國社會的社會主義性質,相反,更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加強公有製經濟。“當然,這會帶來一些問題,但是帶來的消極因素比起利用外資加速發展的積極效果,畢竟要小得多。危險有一點,不大。”

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主體論,集中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是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的主要標誌,充分反映了鄧小平理論對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什麼是毛澤東思想、什麼是社會主義,是鄧小平在新的曆史時期反複提出和著力回答的理論認識問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正確認識,恢複了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麵目,實現了理論上的正本清源;同時,大大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不僅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而且把對整個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解決“相結合”的問題提供了理論前提。

二、正確認識實際

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不僅需要正確認識理論,而且需要正確認識實際。要成功地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必須真正認識和準確把握當代中國的實際。否則,就是無“的”放“矢”,就會造成理論與實際相脫離。

認識實際並不容易,甚至比認識理論更困難。從一定意義上講,認識當代中國的實際,就是認識中國社會主義現實。認識現實,首先要正視現實。曆史經驗告訴我們,正視自己的現實很困難,更需要勇氣和求真務實的精神。如果說鄧小平革新了中國,首先是鄧小平科學地認識和分析了中國的實際,把中國帶回現實,找到了真實的目標,並為之奮鬥,中國才有了今天的巨大變化和發展。

1.鄧小平把中國帶回現實

正確認識實際,必須麵對現實,搞清當代中國的真實情況。但是,正視現實並非易事。

20世紀50年代末期,我們以為經過人民公社的“金橋”,經過“大躍進”的努力,就可以進入共產主義的“天堂”。對世界局勢,我們以為整個西方世界已陷入土崩瓦解,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60年代的豪言壯語是“十五年超英趕美,把帝國主義遠遠地甩在後邊”。1970年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兩報一刊發表元旦社論,寫道“一座座火山爆發,一頂頂王冠落地,整個世界上帝國主義再也找不到一塊安定的綠洲了”,而我們則是“風景這邊獨好”,“到處鶯歌燕舞”。可見,並不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現實中。多年“左”的影響,人們太浪漫了,在狂熱中很難冷靜地麵對現實,更談不上正確認識中國的實際。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實際,理論與錯誤認識的實際結合,造成的後果可想而知。

鄧小平第三次複出後,當時國內各方麵的情況都很嚴峻,問題成山,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而最重要的是使中國人民知道中國的真實狀況,明確中國發展的真實目標。作為正確認識實際的第一步,鄧小平要把中國帶回現實。

首先,要認識中國的真情。鄧小平是最講實際的人,作為改革開放和現實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要把中國從狂熱引向冷靜,從虛幻帶到現實,讓黨和人民看到外麵的世界,認識我們究竟處在什麼樣的曆史方位上。因此,必須搞清楚什麼是中國的真實情況。

中國的真實情況是什麼?一方麵,從建國到1978年,社會主義的基本製度已經建立起來,30年取得了很大成績;另一方麵,由於黨在指導思想上的失誤,以及“左”的思想的幹擾,中國生產力發展緩慢,到“文化大革命”甚至發生了停滯和倒退。

以農業為例。與1956年相比,1978年我國的糧食總產量雖然增長了6%,但同期的全國人口卻增加了50%。國家在1978年的糧食征購數量隻相當於1952-1955年的平均值。農業勞動生產率十分低下,當時全國4億多勞動力中有3億人搞農業生產,而農業勞動力的人均產糧數隻有1975年美國農業勞動力人均產糧數的1/71。從人均占有糧食的情況看,到1979年,全國有1.4億人的年均口糧不足280斤,有2億農業人口的年均收入還不到40元。可見,農業形勢嚴峻。

再看當時我國的工業。鄧小平說,我國鋼鐵工業的勞動生產率隻有國外先進水平的幾十分之一。新興工業的差距就更大了。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中70%~80%靠科技進步,而中國經濟增長中隻有30%靠科技進步。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們的差距也很明顯。過去我們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現在比下也有問題了。

然而,由於主觀主義和“左”的思想影響,許多人包括一些黨政領導幹部思想僵化,不能實事求是地看待形勢。他們不敢麵對現實,不承認落後,擔心如實地指明這種落後狀況,會使人們失去信心。這再次說明,正確認識實際並不容易。

對此,鄧小平尖銳地指出:“這種人是連半點馬克思主義氣味也沒有的。對於我們無產階級革命者來說,實事求是地說明情況,認真地去分析造成這種情況的曆史的和現實的原因,才能夠正確製訂我們的戰略規劃,部署我們的力量;才能夠更加激勵我們奮發圖強,盡快改變這種情況;也才能動員人們虛心學習,迅速掌握世界最新的科學技術。”不難看出,正是鄧小平的這種馬克思主義科學態度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勇氣,把中國帶回現實,推動中國人民了解自己國家的真實情況。

“認識落後,才能去改變落後。”這是鄧小平在認識中國實際時提出的一個鮮明的辯證觀點。鄧小平把認識現實和改變現實緊密地結合起來,指明了認識現實的前提和目的性。鄧小平就是要讓全黨全國人民了解中國的真實情況,以便確立切實可行的發展目標。如果連自己的落後都不能承認,又怎麼談得上去改變落後。隻有承認落後,才能奮起追趕。

其次,要關注人民的生活狀況。正確認識實際,還必須關注人民的生活狀況。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如果離開人民的生活狀況談認識中國的實際,那就從根本上偏離了認識實際的目的和方向。人民的生活狀況既是實際的重要內容,又是反映實際的客觀指標。

鄧小平正確認識當代中國實際的一個鮮明特征,就是以人民的生活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落後與貧窮緊密相連。落後必然要反映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上。鄧小平指出:“我們幹革命幾十年,搞社會主義三十多年,截止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資隻有四五十元,農村的大多數地區仍處於貧困狀態。”麵對人民生活的貧困狀況,鄧小平大聲疾呼:“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給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這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鄧小平在1978年9月16日聽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彙報工作談話時講的一句很有名的話。這次談話,鄧小平駁斥了“兩個凡是”的教條主義思想,提出我們一定要根據現有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麵貌好一些,強調這才是真正高舉毛澤東思想。

認識實際,是為了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推動中國的發展。不從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這個最基本的實際出發,就不可能真正認識中國的實際,也就不可能製定出好的政策來。按照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要表現在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鄧小平堅持以民為本的思想,把實事求是與群眾路線結合起來,關注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充分認識當代中國實際,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設計奠定了政策的客觀基礎。2004年5月5日,溫家寶總理接見比利時當地的華人、華僑和留學生時,說自己的最大夢想“就是希望每個中國人都能生活的好”,“讓農村的孩子們都能夠上學,讓每個到就業年齡的人都能夠有工作,讓人們不至於為自己有痛而煩惱”。這正是對鄧小平的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揚。這使我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從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出發認識中國實際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