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一般與個別結合的時代精華(2 / 3)

國情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發展階段的社會狀況和自然狀況、曆史狀況和現實狀況的統一,包括基本國情即一個國家的社會性質及其曆史發展階段,和具體國情即各個方麵的基本狀況。國情是不以人們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是一個國家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出發點,它決定和製約著社會發展道路。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是,以農民為主體、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且極其不平衡、受西方列強宰割和壓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這種現實國情不同於馬克思所設想的西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同於資本主義比較落後的俄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依據中國特殊國情對中國社會發展道路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偉大探索,開創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馬克思主義才得以在近代中國的現實土壤上生根發芽、成長壯大。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從中國特殊國情出發,既堅持俄國革命道路,又不照搬俄國革命模式,根據中國農村敵人力量相對薄弱,革命力量相對較強,采取同俄國“城市暴動”革命方式迥異的,由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形式,結果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勝利。中國社會主義改造采取了“贖買”、“合作社”等方式,同樣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本國國情相結合的道路,最終也取得了勝利。因此,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勝利,歸納起來,最基本的曆史經驗是正確認識了中國國情,運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總結了中國革命的獨創性經驗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直接指導具體的革命實踐。正如毛澤東在1941年總結革命經驗時指出的:“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這種“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第一次曆史性飛躍。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精華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世界性的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論,是對世界曆史發展規律和趨勢的科學把握。它不是抽象、僵化的教條,而是具體、生動的理論。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最本質的特征,運用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就是要把它運用到特定的實踐中去,指導具體的、曆史的實踐活動,但是,這種理論要付諸實踐,隻有同各個民族、國家和地區的具體實踐結合才成為可能,在這種結合中,一般意義上的普遍真理被具體化,具體的實踐經驗和民族文化優秀成果被概括和升華,融會成一種體現著普遍和特殊、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新型理論。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開始探索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來解決中國麵臨的實際問題。但由於黨尚處於幼年時期,缺乏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自覺性。大革命失敗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開始自覺地認識到要結合中國的特殊國情靈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經過與黨內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反複鬥爭,一直到黨的“七大”,才最終誕生了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第一次曆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中國共產黨運用毛澤東思想這一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出巨大貢獻的毛澤東,晚年在此問題上出現了重大失誤,導致了“大躍進”、“人民公社”等“左”傾主義的錯誤,直至“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出現了嚴重的偏離,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全麵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在理論上作出了新的曆史性的貢獻。鄧小平立足中國的特殊國情,根據中國現階段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狀況,科學判斷我國仍處在、並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此為初級階段理論的邏輯起點,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把經濟建設、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現階段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任務,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走改革開放的道路。同時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立以公有製為主體的多種所有製等一係列重要方略。走出了一條既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又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並取得一係列舉世矚目的成就。使馬克思主義進入了新境界,實現了繼新民主主義時期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飛躍後的第二次曆史性飛躍。

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曆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這一理論本身就是一般與個別的完美結合。鄧小平早在建國初期就明確提出:“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句話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兩個方麵,一方麵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麵叫結合本國實際。我們曆來認為丟開任何一麵都不行。”在整個國際共運史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鄧小平第一次明確地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原理與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個命題本身視為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普遍真理。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輝典範,是對馬克思主義一種全麵的、整體的和帶有曆史階段性的重大創新。鄧小平自覺運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個性、一般與個別的馬克思主義的原理,牢牢把握中國的特殊國情,緊緊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深刻而係統地回答了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係列基本問題,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從而使馬克思主義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進入到一個新境界。正是在鄧小平理論這個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我們才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一場前所未有的偉大實踐拉開了序幕,20多年來,創造了輝煌的成就,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一般與個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它不是“中國特色”與“社會主義”的簡單相加,而是滲透著鄧小平對一般與個別關係哲理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

1.從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一般”與“個別”結合的光輝典範,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有著深刻的曆史淵源,就其思想的承繼性而言,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是它的源頭活水。

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亦稱馬克思晚年的社會主義理論,是馬克思晚年思考的一個中心問題。在《資本論》第一卷發表以後至馬克思逝世前,馬克思集中論述了經濟文化落後的東方國家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這些論述統稱為“馬克思東方理論”,是與以《資本論》為理論背景的西方社會理論相比較而言的。由於馬克思過早地逝世,東方社會理論最終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係。但決不能因此而忽視馬克思東方社會理論的理論價值。恰恰相反,馬克思東方理論本身就是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共性與個性、一般與個別關係的鮮明體現。

馬克思自從創立了唯物史觀之後,就一直致力於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研究。在其一生的理論研究中,他的思維邏輯是:“人體解剖對於猴體解剖是一把鑰匙。”在馬克思看來,要研究和探索人類社會的普遍發展規律,就必須首先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因為資本主義社會是人類社會演進史上的“最發達和最複雜的生產組織”,馬克思窮盡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細致的解剖和詳盡的研究,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認為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發展最終走向共產主義,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本身無法克服的內在矛盾,也科學預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曆史必然性及其社會力量和現實道路,從而成為指引全人類走向自由解放的真正科學,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理論結晶和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同時,馬克思還清醒地告訴人們,他的理論揭示的隻是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曆史必然性及其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而不是為某個國家具體規劃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更不是描繪未來社會的詳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