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鄧小平的國情意識和世界眼光(2 / 3)

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實踐的失敗實際上表明,他們的模式和道路並不成功,並沒有準確地把握各自的國情和現代世情,這對繼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提供了深刻的教訓。另一方麵,也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探索新的發展道路和模式。要尋求適合自己國情的模式,隻有糾正以往的錯誤觀念,明確所處的社會發展階段,順應國際潮流,堅持為我所用的原則,廣泛學習和利用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有利於加速自己發展的東西。

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各國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走具有本國特色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道路,這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具體化的科學內涵。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就是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具體化,最關鍵的是要正確把握國情。外國的經驗、模式,本國的黨和人民可以學習和借鑒,但不能照搬。要科學對待外國經驗和模式,要善於分析其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條件,同時也要善於發現其成功的代價和可能存在的問題。要保持清醒的鑒別力。別國取得成功的條件本國不一定具備,在本國條件下存在著取得成功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怎樣揚長避短,要靠自己去發現,去探索。

4.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必須反映時代要求

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以人類社會的發展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它既考察人類曆史內在的規律性,又分析人類現實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條件,還要預測人類未來的發展趨勢,其目的是為了給人類活動提供理論上的正確指導,增強活動的自覺性,實現人類自由與幸福的偉大目標。實踐活動是豐富多樣和無窮變化的,馬克思主義也必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豐富、補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堅持不斷發展論,不把什麼最終規律強加給人類,承認人的認識受到時代條件的限製,時代條件達到什麼程度,認識才能達到什麼程度。因此,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理論品格。就馬克思主義的本性來講,它是一個開放的、不斷發展的體係,並沒有、也不可能結束真理的發展,它的價值正在於為真理的發展開辟道路。它的生命力表現在與時俱進地根據新的事實得出新的結論。

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使無產階級運動出現了新的麵貌。工人階級第一次有了團結起來共同奮鬥的階級意識,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成為各國工人階級共同的奮鬥目標,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建立了工人階級的政黨組織和國際組織,開展了改善經濟條件和爭取民主權利的英勇鬥爭,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盡管如此,馬克思、恩格斯反對人們把自己的思想當作教條,認為教條主義比直接反對他們的人更有害。馬克思承認了自己早期的某些思想觀點已經過時,恩格斯晚年也認識到19世紀50年代,他們對形勢的判斷存在失誤,無產階級遠沒有成熟到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程度,資本主義還沒有喪失它的生命活力,還有繼續發展的餘地。

從19世紀以來,世界曆史發生了巨大變化。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發展到壟斷階段。周期性發生的經濟危機和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也沉重打擊了資本主義製度。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麵對國內外人民的鬥爭,被迫對資本主義體製作出一定調整,加強對經濟的宏觀幹預,發展新興科學技術,確認人民的某些民主權利,對外采取“援助”等方式控製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資本主義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緩和,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在鬥爭中共處,總之,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

社會主義製度建立後,麵對新的曆史條件,馬克思主義的後繼者們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在本國建成社會主義的問題。十月革命勝利後不久,列寧就認識到根據書本爭論社會主義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隻能根據經驗來談社會主義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的結果,使列寧放棄了以往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理論教條,重新回到活生生的現實中來。20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麵對的中國是思想僵化、政治經濟體製因過於集中而缺乏活力;在國際上,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與資本主義陣營的競爭中日趨不利。麵對這種艱難處境,鄧小平果斷地放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方針,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基本路線,從而把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引向正軌。

曆史生動地表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各國黨和人民,要有清醒的國情意識,寬廣的世界眼光,根據新的條件和新的經驗,拋棄舊觀念,創立新理論。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保持社會製度穩定和基本政策連續性的前提下,密切關注國情與世情,把馬克思主義推進到新的理論高度,積極地為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作出貢獻。

二、鄧小平把握國情與世情的思維特征

鄧小平運用唯物辯證法聯係與發展的觀點,從中國與世界、現實與未來相互聯係的高度來認識國情與世情,並始終關注中國社會主義與世界社會主義的未來命運,使人們對國情與世情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

1.立足中國又麵向世界

鄧小平在思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過程中,首先考慮的是要從中國自身的國情出發,主要依靠本國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進行長期的艱苦奮鬥,同時又要積極地麵向世界,利用世界各國特別是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資金、先進技術、經營管理方式、國際市場以及經濟發展經驗教訓來加快經濟建設的步伐,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鄧小平認為,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要實現現代化必須首先靠自力更生。中國的經驗第一條就是自力更生為主,我們很多東西是靠自己搞出來的。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我們完全或基本上處於沒有外援的狀況,促使我們奮發努力,團結全國人民克服麵臨的各種困難。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出於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的雙重目的,總是希望改變中國的社會主義製度,它們動輒利用製裁手段來威脅中國,迫使中國就範。中國如果沒有自力更生能力,就很難打破國際封鎖和製裁。經濟上不能自力更生,政治上就不能獨立自主,就要受製於人,中國的社會主義製度就難以鞏固,國家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同時,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由於有的國家推行霸權主義政策,企圖損害他國利益,加上意識形態的分歧,也會發生矛盾,經濟上的互利合作也並不總是能夠順利進行。中國又是一個大國,如果沒有能力解決好自己的問題,其他國家和國際組織也難以有效解決,就會引起重大的國際問題。

但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等於閉關自守、盲目排外,中國在這方麵的教訓實在太深刻了。中國近代以來,主要就是由於閉關自守,造成了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國家越來越貧弱,在國際交往中總是處於被動受欺的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國際環境中有不利因素,西方國家對我們搞封鎖,中蘇論戰使中國與社會主義國家的交往合作也受到阻礙,但我們在主觀上也犯了很大錯誤,誇大自力更生能力,沒有有效地利用國際條件中的積極因素,甚至把對外開放稱為“崇洋媚外”、“賣國主義”,思想偏激到了極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逐漸認識到關起門來,故步自封,夜郎自大,是發達不起來的,因此,鄧小平提出了“兩個開放”的思想。鄧小平認為,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就要善於學習,大膽取得國際上的幫助,要引進國際上的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經驗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引進先進技術,是為了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是有利於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製度的。

中國搞現代化建設,既有有利條件,也有不利因素。最突出的不利因素是資金不足,技術落後,管理水平差,經濟效益低下。這些不利因素隻有通過國際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才能解決。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不對外開放,隻能是自甘落後,長期下去必然受製於人。同時,對外開放也是可能的,中國發展起來就是一個大的國際市場,有很大的潛力,許多國家都想同我們搞合作、做買賣。我們也有自己的相對優勢,不是樣樣都落後,我們的勞動力資源豐富,工資水平低,土地使用費低廉,再加上某些優惠政策,吸收外商前來投資,辦合營企業,就可以打入國際市場。隻有對外開放才能解決經濟活動中深層次的問題。因此,對外開放要作為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穩定下來,不僅不能改變,而且還要隨著經濟改革深入開展而更加開放。不開放就沒有出路,不開放,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就難以實現。

當然,鄧小平在強調對外開放的重要性的同時,並沒有否認對外開放中可能存在的弊端。事實上,在改革開放的最初階段,對外開放實行得並不順利,主要是由於缺乏經驗,盲目引進,不符國情,浪費了寶貴的外彙資源,並未達到預期的經濟目標。在引進人才方麵,也存在著“宴會多,客氣多,向人家學習和請教少”的問題。鄧小平坦率地承認了存在的種種問題,認識到外商會欺負我們沒有經驗、落後,會給我們漲點價、以次充好等等。但是,這並不說明對外開放政策錯了,恰恰說明我們長期閉關自守給我們帶來了危害。由於閉目塞聽、信息不靈、經驗不足,在初期階段吃虧上當是難以完全避免的,不能被付出的“學費”一葉障目。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不利狀況,也隻有依靠進一步開放。有了豐富的經驗,國際交往水平更高,就可以在對外開放中趨利避害,揚長避短。鄧小平還認識到對外開放可能帶來的政治上的風險和損失。由於對外開放,資本主義的消極腐朽的東西會傳播進來,危害我們的幹部和人民。伴隨著外商投資和貿易與人員往來,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會發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客觀上有利於西方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在開放過程中,各種經濟犯罪和刑事犯罪現象會滋生起來,黨風、社會風氣麵臨惡化的危險,社會安定團結的局麵也會受到危害。因此,對風險要有清醒的頭腦,做充分的估計,但也不能誇大,我們有辦法克服,要用理想和紀律教育來引導人民,要用法律手段來打擊犯罪。更重要的是,開放政策帶給我們的好處遠遠大於其消極方麵,得益處最大的是我們的國家和人民,社會生產力會得到提高,人民生活會有顯著改善,這些都有利於社會主義製度的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