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要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學習。“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
但是,由於長期以來,我們在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關係上,存在把兩種社會製度相對立的錯誤觀念,強調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區別,忽視了兩種社會製度間的聯係與借鑒,把很多並不屬於資本主義本質屬性的東西當作其社會基本製度範疇而加以拒絕和排斥,貽誤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鄧小平高瞻遠矚、解放思想,明確提出了我們在處理和對待資本主義問題上的評判標準――“三個有利於”的根本標準:“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從“三個有利於”標準出發,鄧小平提出了要積極向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和先進經營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對我們有益的知識和文化。鄧小平指出,對於資本主義,資產階級思想,要采取科學的態度。什麼是資產階級思想中需要堅決批判和防止蔓延的東西,什麼是經濟生活中需要堅決克服和抵製的資本主義傾向,如何正確地進行批判,要繼續進行研究並作出妥善的規定,以防重犯過去的錯誤。比如,技術問題是科學,生產管理是科學,在任何社會,對任何國家都是有用的。我們學習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科學、先進的管理來為社會主義服務,而這些東西本身並沒有階級性。科學技術本身沒有階級性的,資本家拿來為資本主義服務,社會主義國家拿來為社會主義服務。因此,世界上的先進技術、先進成果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利用呢?我們要把世界上一切先進技術、先進成果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吸收外國資金、外國技術甚至包括外國在中國建廠,可以作為我們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補充。總之,我們引進先進技術,是為了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於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製度。
鄧小平指出,“我們有些經濟製度,特別是企業的管理、企業的組織這些方麵,受蘇聯影響比較大。這些方麵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經營方法、管理方法、發展科學的方法,我們社會主義應該繼承。”“說市場經濟隻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隻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社會主義為什麼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同樣地,學習資本主義國家的某些好東西,包括經濟管理方法,也不等於實行資本主義。這是社會主義利用這種方法來發展社會生產力。把這當作方法,不會影響整個社會主義,不會重新回到資本主義。”向資本主義學習,大膽借鑒與吸收資本主義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甚至包括具體經濟製度和經濟體製,促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誕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被稱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大的理論成果。
很顯然,鄧小平從社會主義發展的高度,提出了大膽地利用資本主義的問題,強調為了趕超資本主義,必須首先利用資本主義,因為現代資本主義國家代表著現代生產力發展的最高成就。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曾指出:資本在它不到100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高、還要大。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仍然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擁有者,最先進的管理經驗的擁有者,資本主義的這些先進成果和任何曆史時代所創造的文明成果一樣,都屬於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它們反映的是社會化大生產的規律性,這是任何社會、任何國家從事經濟建設都必須遵守的。因此,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不利用。資本主義繼承了先前人類創造的文明成果和先進技術,社會主義也應當繼承資本主義創造的文明成果和科學技術。鄧小平在利用資本主義問題上,衝破了人們的傳統觀念,拋棄了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從人類發展和社會生產的客觀規律去認識研究問題,這就從理論上把許多存在於資本主義之中,而對社會主義有用的好東西、好經驗,從“資本主義”、“資產階級”的禁錮下解放出來,運用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極大地縮短了我們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間的差距,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呈現一派生機和活力。
其次,我們在學習資本主義時,要自覺抵製“西化”、“私有化”。鄧小平強調,中國搞現代化,絕不能搞自由化,絕不能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西方現代化並非理想選擇,而且中國如果盲目接受這種模式,就會喪失發展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最終發展起來也不過成為一個附庸國。”因此,對於資本主義價值屬性範疇的資產階級政治製度及資產階級民主化、自由化思潮,要堅決予以抵製。要充分認識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堅定人們的社會主義信念。
鄧小平指出,“我們依靠社會主義製度,用自己的力量比較順利地戰勝了林彪、‘四人幫’,使國家很快又走上了安定團結、健康發展的道路。社會主義的經濟是以公有製為基礎的,生產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不是為了剝削。由於社會主義製度的這些特點,我國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經濟社會理想,共同的道德標準。以上這些,資本主義社會永遠不可能有。”他告誡全黨說:“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麼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總之,“過去‘四人幫’提出寧要貧窮的社會主義,也不要富裕的資本主義,那是荒謬的。”“當然我們不要資本主義,但是我們也不要貧窮的社會主義,我們要發達的、生產力發展的、使國家富強的社會主義。”學習資本主義,采取“拿來主義”,就是要達到這一目的。
4.學習外國與獨立自主
“建設一個國家,不要把自己置於封閉狀態和孤立地位。要重視廣泛的國際交往,同什麼人都可以打交道,在打交道的過程中趨利避害。用我們的話講,叫對外開放。”學習外國,我們就要打開國門,實行對外開放,這也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堅持對外開放,把它作為我們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有客觀必然性。從總結曆史經驗的角度,“中國長期處於停滯和落後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愚昧無知。”建國以後,人家封鎖我們,使我們隻能對蘇聯和東歐開放,以後也關起門來,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困難。“曆史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從順應生產國際化潮流的角度,“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整個人類的發展,已經高度一體化,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各個地區之間的相互聯係都被經濟的紐帶密切地聯係在一起,任何國家和民族想閉關鎖國,脫離於世界經濟之外都是不可能的。對外開放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潮流。”
順應時代潮流,立足於和平、發展為主題的國際背景,我們要抓住有利時機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因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問題是核心問題,不同的社會製度、不同模式的國家之間競爭共處、共同發展。而和平的國際背景為發展經濟和擴大國際間合作提供了必要條件,國際政治格局由兩極向多極轉變,世界經濟也麵臨著大轉折,一個亞洲太平洋世紀正在到來。亞太地區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繁榮,給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境和更為廣泛的合作機會。應對這種有利時機,拓寬我國對外開放的範圍,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我們的對外開放,不僅是西方,還有東方;不僅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包括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全方位的開放,可使我們做到取長補短,並可以避免對某些方麵或某幾國的倚重,使我們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到遊刃有餘,掌握主動權,不至於受少數國家和地區的支配和擺布。”
鄧小平一方麵強調要積極學習借鑒,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另一方麵又要始終堅持獨立自主,並且把這一原則作為對外開放中必須堅持的一條基本原則。
他說:“我們一方麵實行開放政策,另一方麵仍堅持建國以來毛澤東主席一貫倡導的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必須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爭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艱苦奮鬥。”“我們要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也要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但是必然要以自力更生為主。”“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主要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條件,以自力更生為主。”我們應始終做到,中國的事情要按照中國的情況來辦,要依靠中國人民自己的力量來辦。獨立自主,無論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
在對外開放中堅持獨立自主,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成為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我們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對外交流;同時也堅定不移地堅持我們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堅決捍衛我國的主權和獨立,決不容許任何國家以任何形式對我國內政的幹涉。要堅決抵製外來腐朽思想的侵蝕,決不允許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在我國泛濫。要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堅持兩手都要硬的政策,保持中國人民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要防微杜漸,時刻保持對資本主義的高度警惕,與一切形式的和平演變進行最堅決的鬥爭。
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西方國家千方百計在中國製造動亂,企圖打贏“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希望“和平演變”中國的社會主義,這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幹涉。鑒於這種情況,鄧小平有針對性地指出:“中國永遠不會接受別人幹涉內政。我們的社會主義製度是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的,人民擁護,怎麼能夠接受外國的幹涉加以分析改變呢?要求全世界所有國家都照搬美、英、法的模式是辦不到的,別國的事情我們管不了,中國的事情我們就得自己管。中國不搞社會主義不行,不堅持社會主義不行。”與此相一致,在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問題上,我們也不能依賴別人,隻能把建設的立足點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否則,隻能看著美國人的臉色行事,看著發達國家的臉色行事,或者是看著蘇聯人的臉色行事,那還有什麼獨立性啊!”
“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鄧小平強調二者的辯證關係。對外開放和獨立自主,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隻有堅持獨立自主,才能保證對外開放的健康發展;也隻有堅持對外開放,才能更好地堅持獨立自主。我們必須處理好擴大對外開放和堅持獨立自主的關係,把立足點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我們要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要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鬥而得來的獨立自主的權利。我們決不做外國的附庸,也決不吞下任何損害我國利益的苦果。堅持在維護國家獨立主權完整的前提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對外經濟交流,堅定不移地執行對外開放政策。
二、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
“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一個“中國式的現代化”的特有稱謂,揭示了我國作為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實現現代化具有的特點。一方麵,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製度下完成現代化的曆史任務,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性質與根本屬性;另一方麵,“中國式現代化”是在別的國家(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早已經完成了這一曆史任務的情況下進行的,“中國式現代化”作為後發式、趕超型現代化,可否向西方現代化汲取經驗?可否向新崛起的東方現代化國家汲取經驗?
1.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性質
現代化作為對人類社會生活狀態的描述,可以和不同社會製度相結合。到目前為止,就不外乎資本主義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現代化。鄧小平多次強調和重申我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現在我們搞四個現代化,是搞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不是搞別的現代化。”“我們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現代化,但在四個現代化前麵有‘社會主義’四個字,叫‘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我們腦子裏的四化是社會主義的四化。他們隻講四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中國的發展道路。”
我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性質體現在什麼地方?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一個公有製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這就表明了,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上,必須堅持公有製為主體的基本經濟製度,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政治製度,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的意識形態領域。這是我們堅持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的製度保證。
2.開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這表現在:
第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辟是鄧小平理論破題的標誌,它為社會主義的發展作出了新貢獻。
毛澤東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這是毛澤東思想破題的標誌;鄧小平開辟了一條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實現現代化的新道路,這是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破題的標誌。這是因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有多方麵的內容,但找到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現代化建設道路是核心內容。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的眾多內容和任務中,隻有在這個中心任務和核心內容方麵取得根本性突破,才能夠稱得上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破題了。而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實現現代化的新道路正是在這個中心任務和核心內容上取得的根本性突破。
如果說,在馬克思的時代,社會主義隻有建立在大工業的基礎上才會成為可能;那麼,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競爭共存的當代,社會主義隻有實現現代化才能取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才能生存、發展並最終站穩腳跟。而世界發展的曆史表明,不搞市場經濟就不能真正實現現代化。我國的社會主義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曆史上沒有過發達的市場經濟,現實中生產力極為落後,與發達國家存在著極大的差距,尤其需要通過市場經濟發展生產力,實現現代化。但是,由於傳統觀念的束縛,人們把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在這個問題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對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始終沒有能夠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打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將現代化的一般規律與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國特殊國情相結合,開辟了通過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新道路,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最重大的理論成果,是這一理論破題的最根本的標誌。在中國隻有這條道路沒有其他道路能夠引導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第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辟實現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曆史性飛躍,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到新階段。
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是一個艱難的探索過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特別是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黨的中心任務的轉變,必將開始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新的探索過程。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複探索,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找到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勝利。第二次曆史性飛躍,發生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建國三十多年來正反兩方麵經驗的基礎上,在研究國際經驗和世界形勢的基礎上,開始找到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開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
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曆史性飛躍作比較,我們還會發現它們的模式是不盡相同的。如果說,第一次飛躍的模式主要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那麼,在第二次飛躍中,由於關於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普遍原理,特別是實現現代化必須搞市場經濟的這一普遍原理,在馬克思主義的原有理論中是沒有的,因此,要實現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際相結合,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總結和提煉出馬克思主義關於現代化的普遍原理。在這種情況下,鄧小平依據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總結我國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各個個別國家實現現代化的實踐中總結和提煉出實現現代化的一般規律,然後又把這種一般規律運用於中國的特殊國情,從而開辟了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顯然,這是對第一次飛躍的模式的創造性發展和更新,是一種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新模式。我們黨稱這種模式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這種新模式涵蓋包容了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但同時又包含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方麵的最新實踐、最新探索。這就表明了我們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能拘泥於馬克思是否曾經說過那樣的話,甚至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也要解放思想,否則,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隻能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