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防止兩種錯誤傾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曆史發展告訴我們,無論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還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都體現了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堅持與發展。堅持與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因此繼承與創新就成為必然,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就成為最鮮明的特征。
這裏,我們應注意,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堅持與發展的實質時,要防止以下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否定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間一脈相承的統一性,把它們對立起來、割裂開來,用貶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做法來突出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曆史地位及指導意義;或隻強調突破和創新,看不到堅持和繼承;甚至把鄧小平理論說成是“另起爐灶”、另搞一套。還有一種是否定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時俱進的開拓創新性,不承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豐富和發展;認為鄧小平理論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所講的,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都有,屬於馬克思主義原有的內容,不承認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新和發展;甚至否定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個係統的科學理論體係。
必須指出,這兩種傾向的實質就在於否定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鏈條之間堅持、繼承和發展、創新的辯證統一關係,看不到它們所具有的一脈相承和與時俱進的鮮明特征。這也充分說明,認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正確理解和把握堅持與發展的關係是十分重要的。
由此,我們應該加深理解兩個著名論斷。一個著名論斷是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指出的:在當代中國,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係。堅持鄧小平理論,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就是真正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旗幟。
再一個著名論斷就是胡錦濤總書記在2003年“七一”講話中指出的:在新的曆史條件下,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高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幟,就是真正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旗幟。
這兩個著名論斷思想內涵一致,都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之間堅持與發展的辯證統一關係,對於防止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對立起來、割裂開來的錯誤傾向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不丟老祖宗與開拓新境界
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發展的貢獻,從根本上說,最關鍵的就是鄧小平帶領我們黨科學對待和正確處理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問題。
新的曆史時期,在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有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全盤否定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另一種是教條式地照搬馬克思主義,搞“本本主義”。這兩種傾向都背離了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基本原則,因此不能正確處理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問題。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堅持與發展的關係問題,就不能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相結合。
鄧小平旗幟鮮明地反對了這兩種錯誤傾向,科學對待和正確處理堅持與發展的關係問題,堅持二者的辯證統一。“不丟老祖宗”和“開拓新境界”,是鄧小平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基本原則的鮮明體現。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一方麵不能丟掉老祖宗,另一方麵要開拓新境界,這樣才能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曆史性飛躍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關於對馬克思主義堅持與發展的具體內容在本章還要專門分析,這裏我們主要分析鄧小平科學對待和正確處理堅持與發展關係問題的基本原因。分析這些原因,可以進一步加深認識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貢獻。
1.堅定的理想和信念
鄧小平科學對待和正確處理堅持與發展的關係問題,首先在於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堅定理想和信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其前提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而堅持馬克思主義,必須信仰馬克思主義。鄧小平在回答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的問題時明確地表示:“我是個馬克思主義者。我一直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另一個詞叫共產主義。我們過去幹革命,打天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就因為有這個信念,有這個理想。我們有理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所以我們才能取得勝利。”鄧小平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一種精神動力。鄧小平指出:“如果我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沒有對馬克思主義的充分信仰,或者不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自己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國革命就搞不成功”。正因為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理想,鄧小平特別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強調老祖宗不能丟。鄧小平把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信仰和理想,用在指導社會主義建設上,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強調我們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在1992年的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再次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打不倒的,堅信世界上讚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社會主義經曆一個長過程發展後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鄧小平強調馬克思主義信仰、理想,也是對全黨的要求。我們知道,20世紀80年代末蘇聯、東歐劇變,社會主義處於低潮,中國正在解放思想,開辟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之時,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十分重要和必要。鄧小平指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十分重要,堅持社會主義對中國十分重要。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就是鄧小平的結論。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和理想,是鄧小平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曆史發展的重要原因。連美國前總統尼克鬆都認為,鄧小平無論過去和現在都是一位忠誠的共產主義者。正因為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信仰和理想,所以能夠科學對待和正確處理堅持與發展的關係問題。
2.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的統一
鄧小平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具有堅定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信念和理想。同時,鄧小平又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說自己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深深地愛著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當鄧小平強調“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時,社會主義的理想與愛國主義的情操已經直接融合在一起了。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的統一,成為鄧小平把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是科學對待和正確處理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又一重要原因。
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的統一,是鄧小平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推動力。在社會主義中國,愛國和愛社會主義是統一的,而愛社會主義就應把中國的發展搞上去。把中國的發展搞上去,就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走社會主義的道路。鄧小平認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社會主義,但是由於多年來存在一個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理解問題,所以必須解決在變化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問題。這就把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緊密結合起來。這種結合也就是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正如鄧小平所說,“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中國才有希望”。不難看出,社會主義與愛國主義的統一,推動了堅持馬克思主義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關鍵是要把中國的事情辦好。堅持馬克思主義,必然要體現在堅持愛國主義上。鄧小平的愛國主義情操集中體現在他對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人民負責。他說:“我們有我們的責任,要對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負責,要發展經濟,使他們生活得更好。”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成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他帶領我們黨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國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愈益增強,人民生活逐步富強,社會主義顯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
鄧小平的愛國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愛國主義,不是狹的民族主義。鄧小平的愛國主義是與社會主義前途和命運聯係在一起的。鄧小平強調中國不搞社會主義不行,中國不堅持社會主義不行,不僅僅是為了救中國,為了發展中國,同時也是為了在世界上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鄧小平是一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不能不考慮和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鄧小平認為,隻要中國社會主義不倒,社會主義在世界將始終站得住;隻要中國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堅持社會主義,我們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充滿信心。鄧小平革新了中國,鄧小平給世界社會主義帶來了前途和希望,鄧小平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正如吳明瑜所說:“我們這十幾年中的很多決策,有世界性的影響。鄧小平同誌提出來的這場改革,我說是救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命,也救了社會主義的命。”
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統一,是鄧小平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和基本立場,是鄧小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原因。
3.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照辯證法辦事
鄧小平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開創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照辯證法辦事,使鄧小平把握了堅持與發展的辯證關係,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創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曆史性飛躍。因此,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照辯證法辦事,是鄧小平科學對待和正確處理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又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