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如何學習中醫(3 / 3)

——《謝映廬醫案》

明清繼承金元時期的分析思辨傳統,並將其向縱深發展,例如溫病學派、命門學派都是其代表。中醫的“辨證論治“思想也是在這一時期得到豐富和完善。本案中大便不通,小溲或遺,看似傷寒重證;而譫語不食,神識昏迷,脈象模糊,一般都容易向邪蒙心包考慮。但作者通過對舌象的詳細辨別和病機的深入揣摩,診斷出風濕閉肺之證。這種重視細節分析鑒別的方法,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特色。同時用藥精巧靈活,不拘成方,也是大多數醫家的特點。在這一時期,醫案的記述開始詳細而有條理,使讀者更易學習領會。

(5)民國至當代

蒲輔周治咳--精

患兒,男,3個月,因發熱四天,咳嗽,氣促,抽風兩次,於1961年2月24日住某醫院。住院檢查摘要:體溫39.4度,脈搏106次/分,發育及營養中等,右肺叩診稍濁,兩肺呼吸音粗糙,有幹羅音及小水泡音,以右肺為著。腸鳴音略亢進。血化驗:白細胞總數12900/立方毫米,中性68%,淋巴32%。胸透:右肺上下均可見片狀陰影,肺文理模糊。臨床診斷:腺病毒肺炎。病程與治療:患而於2月21日突然發熱,咳嗽,有少量痰,伴有腹瀉,日四五次,為黃色溏便,精神萎頓,吃奶少,兩天後咳嗽氣喘加重,連續在某門診部治療,用退熱消炎止咳等西藥未效。2月24日突發抽風兩次,每次持續叁、四秒鍾,兩次間隔時間較短,當即住院。證見高燒無汗,煩燥哭鬧,時有驚惕不安等,先用土、紅黴素等西藥,並服大劑麻杏石甘湯複以銀翹散加味,寒涼徹熱,症狀未見改善,即停用紅黴素。於28日請蒲老會診。當時高燒40度,仍無汗,麵色青黃,咳而喘滿,膈動足涼,口周圍色青,唇淡,脈浮滑,指紋青,直透氣關以上,舌質淡,苔灰白,胸腹滿。此屬感受風寒,始宜辛溫疏解,反用辛涼苦寒,以致表鬱邪陷,肺衛不宣。治擬調和營衛,透邪出表,苦溫合辛溫法。用桂枝加厚樸杏子加味。處方:桂枝1.5克白芍1.8克炙甘草1.5克生薑二片大棗二枚厚樸1.5克杏仁十粒僵蠶3克前胡1.5克一劑。藥後有微汗出,體溫漸退,精神好轉。

——《蒲輔周醫案》

這是由蒲輔周的第子整理出的一份標準的中醫臨床醫案,案中理、法、方、藥齊備,中、西醫資料完整,是典型的當代中醫醫案。本案體現出蒲老精深的臨床造詣。桂枝加杏子湯治療咳嗽人所共知,但是患兒高熱無汗,驚惕抽搐,能在這種情況下用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就非常人所能。蒲老抓住麵色青黃,舌淡苔灰白,膈動足涼,胸腹滿而斷為表鬱內陷,而且前方過用苦寒,故以桂枝加厚樸杏子溫通宣散。反觀其高熱無汗,為邪鬱不宣之象;驚惕抽搐,為表虛經氣不固之象。這反映出臨床辨證要綜合判斷,不能以一隅而概全貌。

案中同時記錄了西醫的化驗和體征,這是當代中醫醫案的一個特點。顯然蒲老不是從這些化驗和體征中得到治療線索,它們一般隻是證明西醫的診斷,同時用以表明病案的規範化。而且病案的敘述也不同於以往曆代襲傳的跳越思維模式,更加客觀而詳實。雖然少了些高山流水的意境,但對於初學者來講,卻更容易。

§§第二章 中醫辯證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