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隆冬,天氣寒冷,是感冒和胃病的多發季節。“由於大家對這兩種疾病早已司空見慣,以致醫院一些大夫在治療時,不辨病就開藥。而與此同時,不少患者一犯病,為了省事,幹脆就吃常用藥。於是,患感冒的不分風寒還是風熱,一律服用感冒衝劑。胃病患者不分胃熱、胃寒、胃虛、胃實引發,一律服用胃氣滯痛衝劑。結果,患者常出現予後不佳、反複發作現象。”這是中醫界著名專家周超凡教授,近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特別強調的“不辨證隨意服藥現象”。
周教授指出,中醫在對感冒和胃病治療中,講究辨證論治由來已久。中醫治病的根本是辨證,要求治療對證。也鑒於此,中醫治療要抓證(證候),證同治同,證異治異。如在對感冒的辨證治療中,風熱感冒應用“銀翹散”,風寒感冒應用“九味羌活湯”。倘若醫生不分寒熱虛實用藥:風寒感冒用辛涼的銀翹散,結果會如同雪上加霜;風熱感冒用九味羌活湯,就會火上澆油。
“除此,一些西醫醫院或基層小醫院的醫生在給患者開中藥時,不會辨證施治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周教授同時強調。比如胃痛分胃熱、胃寒、胃虛、胃實等不同原因引起。在辨證論治中,胃熱患者宜用涼、胃寒患者宜用熱、胃虛患者宜用補、胃實患者宜用瀉。如果不能準確辨證論治,但凡胃痛者一律服用一種治療胃痛的中成藥,結果多會出現:熱者越熱、寒者更寒、虛者越虛、實者更實、甚至加重病情。
周教授舉例,早在幾年前,日本曾發生過慢性肝炎患者服用“小柴胡湯顆粒劑”大量中毒的慘劇。究其原因,該藥雖是治療慢性肝炎的中藥,但因肝炎分甲、乙、丙等幾類,中醫用藥要分肝氣淤濕、肝氣不合、濕熱、淤血等多種原因引起的肝炎。結果,當地在出售時,不分病因將此藥宣傳成“包治肝炎的良藥”,導致許多患者服用後大量中毒,甚至死亡。這就是典型的沒有辨證施治的教訓。而類似這樣深刻的教訓,應足以引起大家用藥注意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