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拿保健的作用
①疏通經絡。《黃帝內經》裏說:“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說明按摩有疏通經絡的作用。如按揉足三裏,推脾經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功能等,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按摩主要是通過刺激末梢神經,促進血液、淋巴循環及組織間的代謝過程,以協調各組織、器官間的功能,使機能的新陳代謝水平有所提高。
②調和氣血。明代養生家羅洪在《萬壽仙書》裏說:“按摩法能疏通毛竅,能運旋榮衛”。這裏的運旋榮衛,就是調和氣血之意。因為按摩就是以柔軟、輕和之力,循經絡、按穴位,施術於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調節全身,借以調和營衛氣血,增強機體健康。現代醫學認為,推拿手法的機械刺激,通過將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綜合作用,以提高局部組織的溫度,促使毛細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環,使血液粘滯性減低,降低周圍血管阻力,減輕心髒負擔,故可防治心血管疾病。
③提高機體免疫能力。如小兒痢疾,經推拿時症狀減輕或消失;小兒肺部有幹濕性羅音時,按揉小橫紋。掌心橫紋有效。有人曾在同齡組兒童中並列對照組進行保健推拿,經推拿的兒童組,發病率下降,身高、體重、食欲等皆高於對照組。以上臨床實踐及其他動物實驗皆證明,推拿按摩具有抗炎、退熱、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可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
也正是由於按摩能夠疏通經絡。使氣血周流、保持機體的陰陽平衡,所以按摩後可感到肌肉放鬆、關節靈活,使人精神振奮,消除疲勞,對保證身體健康有重要作用。
(2)推拿保健的主要特點
推拿按摩經濟簡便,因為它不需要特殊醫療設備,也不受時間地點氣候條件的限製,隨時隨地都可實行;且平穩可靠,易學易用,無任何副作用。正由於這些優點,按摩成為深受廣大群眾喜愛的養生健身措施。對正常人來說,能增強人體的自然抗病能力,取得保健效果;對病人來說,既可使局部症狀消退,又可加速恢複患部的功能,從而收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3)注意事項
①身心放鬆。按摩時除思想應集中外,尤其要心平氣和,全身也不要緊張,要求做到身心都放鬆。
②取穴準確。掌握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和操作手法,以求取穴準確,手法正確。
③用力恰當。因為過小起不到應有的刺激作用,過大易產生疲勞,且易損傷皮膚。
④循序漸進。推拿手法的次數要由少到多,推拿力量由輕逐漸加重,推拿穴位可逐漸增加。
⑤持之以恒。無論用按摩來保健或治療慢性病,都不是一兩天就有效的,常須積以時日,才逐漸顯出效果來,所以應有信心、耐心和恒心。
除上述注意事項外,還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時間,每次以20分鍾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臨睡前。為了加強療效,防止皮膚破損,在施推拿術時可選用一定的藥物作潤滑劑,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若局部皮膚破損、潰瘍、骨折、結核、腫瘤、出血等,禁止在此處作推拿保健。作自我推拿時,最好隻穿背心短褲,操作時手法盡量直接接觸皮膚。推拿後有出汗現象時,應注意避風,以免感冒。此外,在過饑、過飽、酗酒或過度疲勞時,也不要作保健推拿。
(4)適應症及禁忌症
①間接暴力或慢性勞損所引起的一些傷病多數為適應症,如全身各大關節扭傷、肌肉扭傷、肌肉勞損等;
②直接暴力導致軟組織損傷中後期;
③骨折愈合後關節脫位複位後關節粘連、僵直及軟組織攣縮;
④某些骨關節病所致肢體疼痛,活動受限者,如頸椎病、膝關節骨關病、肥大性脊柱炎。
⑤診斷不明的某些可疑骨折、腫瘤、結核、骨髓炎等;
⑥急性關節扭傷,腫脹嚴重者早期慎用。
(5)推拿手法
按法
用手指或手掌麵著力於體表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漸用力下壓,稱為按法。在臨床上有指按法和掌按法之分。按法亦可與其他手法結合,如果與壓法結合則為按壓法。若與揉法結合,則為按揉法。
1.指按法
用拇指指麵或以指端按壓體表的一種手法,稱為指按法。當單手指力不足時,可用另一手拇指重疊輔以按壓。在臨床上常與揉法結合使用。
(1)手法要領:
①按壓力的方向要垂直向下。
②用力要由輕到重,穩而持續,使刺激感覺充分達到機體深部組織。切忌用迅猛的暴力。
③按法結束時,不宜突然放鬆,應逐漸遞減按壓的力量。
(2)適用部位:全身各部經穴。
(3)功效:解痙止痛,溫經散寒。
(4)主治:疼痛、癃閉等症。
(5)舉例說明:
胃脘痛:按脾、胃俞或脊旁敏感點,每穴1~2分鍾。
腹痛:按揉足三裏、內關。
頸項強痛:按揉列缺、後溪。
牙痛:按揉合穀。
痛經:按揉三陰交。
尿瀦留:指按中極。
2.掌按法
用掌根或全掌著力按壓體表的一種方法,稱為掌按法。掌按法可單掌亦可雙掌交叉重疊按壓。同樣也可與揉法相結合使用。
(1)手法要領:
①按壓後要稍作片刻停留,再做第二次重複按壓。
②為增加按壓力量,在施術時可將雙肘關節伸直,身體略前傾,借助部分體重向下按壓。
(2)適應部位:腰背部,腹部等體表麵積大而又較為平坦的部位。
(3)功效:疏鬆筋脈,溫中散寒,活血祛瘀等。
(4)主治:腰背疼痛,脊柱側突,脘腹疼痛等症。
(5)舉例說明:
腰痛:掌按骶棘肌。
胃寒痛:掌按上腹部(用力不可太大),手掌隨患者呼吸而起伏。
點法
用屈曲的指間關節突起部分為力點,按壓於某一治療點上,稱為點法。它由按法演化而成,可屬於按法的範疇。具有力點集中,刺激性強等特點。有拇指端點法、屈拇指點法和屈食指點法三種。
(1)手法要領:
①拇指端點法:用手握空拳,拇指伸直井緊貼於食指中節的橈側麵,以拇指端為力點壓於治療部位。
②屈拇指點法:是以手握拳,拇指屈曲抵住食指中節的橈側麵,以拇指指間關節橈側為力點壓於治療部位。
③屈食指點法:是以手握拳並突出食指,用食指近節指間關節為力點壓於治療部位。
(2)適用部位:全身各部位,尤適用於四肢遠端小關節的壓痛點。
功效、主治可參見指按法。
壓法
用拇指麵、掌麵或肘部尺骨鷹嘴突為力點,按壓體表治療部位,稱為壓法,在臨床上有指壓法、掌壓法、肘壓法之分,具有壓力大、刺激強的特點。
壓法的力量較按法要重,目前臨床上壓法常限於肘壓法,現介紹如下。
(1)手法要領:
①術者肘關節屈曲,以肘尖部(即尺骨鷹嘴突見圖84)為力點,壓在體表治療部位。
②壓力要平穩緩和,不可突發暴力。
③肘壓力量以患者能忍受為原則。
(2)適用部位:僅適用於腰臀肌肉發達厚實的部位。
(3)功效:舒筋通絡、解痙止痛。
(4)主治:腰背部頑固性痹痛,腰肌強痛。
(5)舉例說明:
腰肌強痛:肘壓法施於兩側腰肌。
摩法
用食、中、無名(環)指末節羅紋麵或以手掌麵附著在體表的一定部位上,作環形而有節律的撫摩,稱為摩法。其中以指麵摩動的稱指摩法,用掌麵摩動的稱掌摩法。古代還常輔以藥膏,以加強手法治療效果,稱為“膏摩”。
而摩法的動作與揉法有相似之處,但摩法用力更輕,僅在體表撫摩;而揉法用力略沉,手法時要帶動皮下組織。
(1)手法要領:
①指摩法:腕微屈,掌指及諸指間關節自然伸直,以食、中、無名(環)指末節羅紋麵附著於治療部位,用腕和前臂的協調運動帶動手指羅紋麵在所需治療部位作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的環旋摩動。
②掌摩法:腕關節微背伸,諸手指自然伸直,將全手掌平放於體表治療部位上,以前臂和腕的協調運動,帶動手掌在所需治療部位作順時針方向或逆時針方向的環旋摩動。
③手法輕柔,壓力均勻。指摩法宜稍輕快,每分鍾摩動約120次左右;掌摩宜稍重緩,每分鍾摩動約80~100次左右。
(2)適用部位:全身各部位。以胸腹和脅肋部最為常用。
(3)功效:寬胸理氣,健脾和胃,活血散瘀。
(4)主治:咳嗽,胸悶,院腹脹痛,外傷腫痛等。
(5)舉例說明:
胸脅痛:指摩膻中,脅肋。
消化不良:掌摩中脘。
月經不調:掌摩少腹。
揉法
用大魚際、掌根,或手指羅紋麵吸附於一定的治療部位,作輕柔緩和的環旋運動,並帶動該部位的皮下組織,稱之為揉法。以大魚際為力點,稱魚際揉法;
以掌根為力點,稱掌根揉法;以手指羅紋麵為力點,稱指揉法。其中以魚際揉法的技巧性較高,故先作介紹。
1.魚際揉法
(1)手法要領:
①用大魚際著力,稍用力下壓;拇指略內收,指間關節微屈;手腕放鬆,以腕關節和前臂協調的擺動運動,來帶動大魚際在治療部位上作環旋狀揉動。若以掌根著力,則稱為掌根揉法。
②動作要靈活,力量要輕柔。施法時既不可在體表造成摩擦,也不可故意在體表撳壓。
③動作要有節律性,其頻率每分鍾約120~160次。
(2)適用部位:全身各部位。以頭麵,胸腹和四肢諸關節最為常用。
(3)功效:疏筋通絡,3削十止痛,活血散瘀,健脾和胃,寬胸理氣。
(4)主治:頭痛,麵癱,胸脅痛,院腹脹痛,四肢軟組織損傷。
(5)舉例說明:
頭痛、麵癱:在前額及麵部用魚際揉法。
胸脅痛:掌揉章門、期門及患處。
四肢軟組織急性損傷:可在患處周圍用揉法;而在損傷處一定要給予冰按摩和製動。
2.指揉法
用拇指或中指羅紋麵,或以食、中指,或以食、中、無名指羅紋麵,在某一穴或幾個穴或某部位上作輕柔的小幅度的環旋柔動,稱為指揉法。且有單指揉法、雙指揉法、三指揉法之分。
臨床上指揉法常與按法結合,組成按揉複合手法。單指揉可適用於全身各部位;雙指揉可用於背俞穴,亦可用小兒推拿乳旁、乳根穴或雙側天樞穴;三指揉可用於背俞穴,亦可用於小兒先天性肌性斜頸等。
搓法
用兩手掌麵挾住肢體的一定部位,相對稱用力作方向相反的來回快速搓揉或作順時針回環搓揉,即雙掌對揉的動作,稱為搓法。
此法屬推拿手法中一種輔助手法,常作為四肢、脅肋部、腰背部推拿治療的結束手法。具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放鬆肌肉等作用。
搓法在臨床應用時常隨治療部位而有所變化。
1.搓肩關節患者正坐,肩臂放鬆自然下垂。
醫生雙下肢馬步位;然後雙掌如抱球樣相對用力作順時針方向回環搓揉10~20次。用於肩周炎。
2.搓上肢體位同上,雙手挾持住患側上臂作一前一後的交替搓揉,並漸漸下移由前臂至手腕,再快速由腕部向上至腋部。如此往返搓揉3~5遍。用於上肢痹痛。
搓肩、搓上肢可視為一個整體手法,由肩而下;
也可分為兩個手法,根據臨床需要作選擇。
3.搓脅肋部患者取坐位,醫者位於其後,用雙手自腋下挾持患者胸廓的左右兩側,相對用力作一前一後的交替搓揉,沿脅肋搓至髂脊上;如此作自上而下的單向搓揉移動。一般搓3~5遍。用於胸脅迸傷、肝氣鬱結。
4.搓下肢患者取仰臥,下肢微屈,醫者用雙手挾持住大腿的內外側(或前後側),相對用力作一前一後的交替搓揉,經膝、小腿至踝部,再由踝、小腿、膝、大腿,如此往返3~5遍。用於下肢痹痛。
5.腰背部搓法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醫者位於其後,雙手放置上背部作呈水平狀的搓揉動作咱上而下至下腰部,再上下往返搓揉3~5遍。用於腰背痛。
手法要領:
①搓動時雙手動作幅度要均等,用力要對稱。
②搓揉時頻率可快,但在體表移動要緩慢。
③雙手挾持肢體時力量要適中。挾持過重,搓不動,挾持過輕,搓不到。
撚法
用拇指的羅紋麵與食指的羅紋麵或撓側緣相對捏住所需治療部位,稍用力作對稱的如撚線狀的快速撚動,稱為撚法。
(1)手法要領:
①撚動時要輕快柔和,靈活連貫,每分鍾約200次左右。
②用力要對稱、均勻,不可呆滯。
(2)適用部位:四肢遠端諸指、趾小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