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奠定創新活動的心理基礎(3 / 3)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經理到實驗室後,有一個工作人員精神非常沮喪,原來他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做了1000次試驗,結果都失敗了。經理安慰他說:“不要把這些試驗看成失敗,實際上你的進展很了不起,你已經發現1000種方法是不能用的。”

同樣,愛迪生研製白熾燈時,有人問他:“你失敗了1200次,有何感受?”愛迪生說:“不,我成功了1201,次,因為在這1200次中我發現了1200種材料不能用來發光。”

1914年12月,一場無情的大火將愛迪生的實驗室化為灰燼,損失超過200萬美金,但事前卻隻報了23.8萬的保險。

火勢最旺的時候,愛迪生24歲的兒子查裏斯在濃煙和廢墟中發瘋似的尋找父親他總算找到了,令他感到奇怪的是:隻見愛迪生平靜地看著火勢,他的白發在寒風中飄動著。

“我真為他難過。”查理斯後來寫道‘他已67歲,可眼下這一切都化為灰燼,不複存在了他看到我就嚷道:查裏斯,你母親去哪兒了,快去把她找來,她這輩子恐怕再也看不著這樣的場麵了。’

第二天早上,愛迪生看著一片廢墟說道:“災難自有它的價值我們以前所有的謬誤過失都給大火燒光了感謝上帝,這下我們又可以從頭再來了。”

火災剛過去三個星期,愛迪生就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留聲機。

總之,就創新的曆程來說,失敗是不可避免的,“勝敗乃兵家常事”縱觀數千年中外人才史,很難找出一位名副其實的常勝之才法國著名作家雨果說得好:“應該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戰勝者”創新學的奠基者奧斯本也說:“好的設想的夭折率很驚人,一個新的設想在開始時不遇失敗,這種情況是十分罕見的。”所以每一位立誌創新的人都應該笑對挫折,保持樂觀的心態否則就會失去鬥誌,走向失敗。

求知欲是對學習、了解、掌握新知識的揭望,也包含探索未知的欲望。在現實生活中,當一個人發現自己與他人的知識經驗,已知的信息與未知的信息之間差距過大或未知的東西正是自己的興趣所在時,便會在內心產生一種心理上的失調,因而也就形成了要盡快地消除這種不平衡狀態的需求,從而萌發迅速行動,采取某種適當的方法重新獲得平衡的願望,這就是求知欲。一個人愈能儲蓄則愈易致富。你愈能求知,則你愈有知識。多儲一分知識,就可以多豐富一分生命,你也就能多一分創新思維。

好奇心是人們由於力爭彌補已有知識與未知領域的差距而產生的一種心理,是對不了解事物所產生的一種新奇感和興奮感。好奇心往往表現為對新奇事物的一種注意力,為弄清它們的原因,而提出為什麼。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具體表現,一般來說,好奇心愈是旺盛,渴求獲得知識的心情就愈迫切。

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創新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是一個人取得成功的先決條件,那些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往往都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比如巴甫洛夫對狗流的唾液感到好奇,經過潛心研究,發現了條件反射的秘密:瓦特對水沸騰時壺蓋跳動的現象感到好奇,經進一步研究,發現蒸汽是有能量的,從而發明了蒸汽機;愛因斯坦正因為對時間和空間的問題有強烈的好奇心,從而導致了相對論的創立……

著名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小時候,就顯露出了極強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對於任何事情總要打破沙鍋問到底。8歲時,母親送給他一個大氫氣球,這個能在空中自由飄動的小玩意兒,引起了他濃厚的興趣。他想:為什麼不能乘坐著氣球去航行呢?可是到了10歲時,他因患了猩紅熱引起並發症,完全失去了聽覺。在這種情況下,他仍以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科學道路上攀登,他整天在前蘇聯國立最大的圖書館自學,刻苦攻讀。他想:能否製造一個永遠懸在天空中的金屬氣球呢?能否發明一種航行飛行器呢?能否利用地球旋轉的能量呢?

可以說,隻有小學文化程度的齊奧爾科夫斯基之所以能成為“火箭之父”,與他的這種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分不開的。

專家點評

隻要不讓往日的失敗束縛自己,我們也能擺脫緊張與壓力的重擔。我們隻要充滿信心,朝自己的目標邁進,必能超越自我,有所創新。記住一句話:“失敗為成功之母,創新應不畏任何艱難險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