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注重兒童的創造力(1 / 1)

名人導語

孩子靈魂的豐富創造,補償了母親靈魂的日漸貧乏。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覺得少年兒童們的一些想法是非常天真幼稚的,成年人談論起來認為非常可笑,在我們笑過之後,一切化做煙雲隨風而逝。但真正的可笑,往往卻是我們自己。在孩子近乎荒唐的幼稚中,常常蘊含著一些真理和一些驚人的發現。

有一天,幼兒園的老師問一群孩子這樣一個問題:“花兒為什麼會開?”

孩子A說:“花兒也有耳朵,它想出來聽一聽,小朋友們在唱什麼歌。”

孩子B說:“花兒想跟小朋友比一比,看看哪一個穿的衣服更漂亮。”

孩子C說:“花兒睡醒了,它想看看太陽。”

孩子D說:“花兒一伸懶腰,就把花骨朵兒給頂開了。”

孩子E說:“花兒想看一看有沒有小朋友把它摘走。”

年輕的幼兒園老師被深深地感動了。老師原先準備的答案非常簡單,簡單得有幾分枯燥——“花兒為什麼會開?”“因為天氣變暖和了!”

兒童對各種規律、規則、規範等認識不多,理解不深,甚至還抱有一種猜疑、嘲弄、輕視和敵對,常問一些令大人感到莫名其妙的問題。人們一般對孩子們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根本不會引起注意。而印度物理學家拉曼,在從英國返回印度的輪船上聽到一個小孩問他的媽媽“海水為什麼那麼藍”時,引起觸動,激發靈感,經過長期艱苦不懈的深入研究,終於提出了“光散射效應”。正是這一發現,使拉曼登上193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台,成為印度乃到全亞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一位畫家有一個6歲的孫女,叫婷婷。婷婷也喜愛畫畫。

婷婷畫了一棵樹。

他說:“婷婷,你畫的樹不對。”

婷婷說:“為什麼不對呢?”

他說:“樹枝不對。”

婷婷說:“樹枝為什麼不對呢?”

他說:“樹枝不能比樹幹粗,那樣就不是樹了。”

婷婷說:“不是樹你為什麼說我畫的是樹呢?”

他無話可說了。

婷婷畫了一隻小兔子。

他說:“婷婷,你畫的小兔子不對。”

婷婷說:“為什麼不對呢?”

他說:“兔子有紅色的嗎?”

婷婷說:“兔子為什麼會沒有紅色的呢?”

他說;“你見過紅色的兔子嗎?”

婷婷說:“沒見過的就沒有嗎?”

他說:“那就不是兔子了。”

婷婷說:“既然不是兔子,你為什麼會認出我畫的是兔子呢?”

他沒話說了。

婷婷畫了一匹馬。

他說:“婷婷,你畫的馬不對。”

婷婷說:“為什麼不對呢?”

他說:“馬有翅膀嗎?”

婷婷說:“馬沒有翅膀。”

他說:“那你為什麼給馬畫了翅膀呢?”

婷婷說:“我想讓馬長出翅膀來。”

他說:“那就不是馬了。”

婷婷說:“不是馬你為什麼說是馬呢?”

他又沒話說了:

婷婷還畫了一隻老母雞老母雞下了一個蛋。那蛋比老母雞還大。這次,他什麼也沒說,婷婷就拿那畫去參加西班牙的一個國際兒童畫展。結果,婷婷得了一等獎。

小孫女的畫,畫家之所以不能理解,是因為他沒能理解小孫女的心靈和童趣。

一位母親為他18歲的孩子傷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心理醫生。

醫生問,孩子第一次係鞋帶的時候打了個死結,你是不是不再給他買有鞋帶的鞋子?

母親說是。

醫生又問,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時候,打壞了一隻碗,你是不是不再讓他走近洗碗池?

母親點了點頭。

醫生接著問,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輔,整整用了一個小時,你嫌他笨手笨腳,對嗎?

這位母親有些驚愕地看了專家一眼。

醫生又說道,孩子畢業去找下作,你是不是又動用了自己的關係和權力?

這位母親更驚愕了,從椅子上站起來,湊近醫生耳邊問:“你怎麼知道這些的?”

醫生說,從那根鞋帶知道的。

母親問,以後我該怎麼辦呢?

醫生說,當他生病的時候,你最好帶他去醫院;他要結婚的時候,你最好給他準備好房子;他沒有錢時,你最好給他送錢去這是你今後最好的選擇。

專家點評

兒童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豐富的想像力和無構無一未的探索精神,這些都是誘發奇思妙想的重要源泉,作為大人,千萬別剝奪他們的權力,扼殺他們的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