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以身許國史可法(3 / 3)

清軍渡過淮河,繼續向東南進犯。史可法趕到天長,盱眙已被清兵包圍。他急令各地將領發兵救援。哪知盱眙守將卻已投降了清軍,其中一支援兵全軍覆沒。這種形勢之下,史可法隻能到後方去布置揚州的防禦了。他冒著傾盆大雨,連夜奔回揚州。到揚州後,史可法立刻發出火急軍事文書,要各鎮派兵救援揚州。可各鎮將官隻重私利,不顧大局,竟沒有一個聽命而來。這樣,清軍在攻下淮安、泗州之後,一路直奔揚州,不曾遇到任何抵抗。四月中旬,清兵已至揚州城外。

早在前一年八月,清軍開始向南進兵的時候,清攝政王多爾袞就曾給史可法寫過一封信,大意是:清朝打敗了農民軍,建都北京,是全國唯一合法的政權。南明建國,是坐享其成,大不應該,所以應當去掉國號。他先談清兵如何眾多,投鞭甚至可以斷流,即使長江天塹也擋不住清朝大兵;接著又說,如果福王能夠削去明朝國號,歸順清朝,南明的君臣都可以封王封侯,享受高官厚祿。

對於清廷的威脅和利誘,史可法毫不動心。在回信中,他嚴正地駁斥了多爾袞。他說:明朝在劇烈的事變中建立一個政府是完全必要的;明朝有難之時,清軍乘機入侵並占領土地,是極其不義的行為。史可法最後表示:“法處今日,鞠躬致命,克盡臣節,所以報也。”早在奉命來揚州督師的時候,史可法就說過:“事情的禍福成敗很難估計。諸葛孔明說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最好的道路。”史可法決心用他的行動來實現這個崇高的願望,抗清到底,決不屈服。

多鐸帶領清兵到達揚州城外後,並不立刻攻城,而是先派降將李遇春拿著招降書去勸史可法投降。李遇春剛剛走到城邊,就遭到史可法的迎頭痛罵。接著,城頭上萬箭齊發,李遇春隻好抱頭逃回。當天,多鐸又差人拿著勸降的令旨到城門口叫門求見。史可法派兩個勇健的士卒縋下城去,把來人和多鐸的信一齊投入河中。多鐸還不死心,一連給史可法寫了五封信,勸史可法投降,史可法看也不看就把信燒掉了。看到史可法這樣堅決,將士們抗敵的決心也就更加堅定了。

誘降史可法的計劃接二連三地失敗以後,多鐸終於怒不可遏,他命令清軍把揚州城圍得水泄不通。這時候,有兩個明軍將領忍不住困守孤城的艱苦,開始動搖了。一天夜裏,他們背著史可法,帶領本部官兵偷偷出城,投降了清軍。這樣,揚州城中的明軍防守力量就更加薄弱了。

這件事發生以後,就常有三三兩兩的士兵在黑夜裏私語,有的要到城外去投降清軍;有的主張在城中搶劫一番,再行逃走。史可法時常親自巡營,這些話恰好被他聽入耳中。他見軍心已經渙散,料到揚州難保,但是局勢至此,又怎能不盡最後的努力?於是,他傳令集合全體官兵講話,說:“這幾日軍情尤為緊急,淮安已經失守。揚州為江北的重鎮,如有閃失,南京難保。切望大家一致努力,不分晝夜,嚴密防守。如有膽敢造謠生事,惑亂人心者,定要按軍法治罪!”

中軍把他的命令連續傳達了兩次,士兵們卻都一聲不響。史可法第三次命令擊鼓傳令,下麵仍沒有反應。史可法心中又急又難過。想到國家的前途,他不禁放聲大哭。中軍取火照明,隻見史可法的戰袍已經被血淚沾濕。士兵們見此光景,都大受感動,不約而同地喊道:“我們一定盡力守城!”於是,史可法下令把軍隊分成三部分:一部分迎敵,一部分守城,一部分巡查。他隨後宣布臨陣軍令說:“上陣不利,守城;守城不利,巷戰;巷戰不利,短接;短接不利,自盡!”曆史上著名的揚州保衛戰開始了。局勢已經十分危急了,史可法寫下一封絕命書給他的母親和妻子,說他“早晚必死”,表明了他以死報國之心。

四月二十二日,清軍緊逼揚州城下,開始用紅夷大炮攻城。炮彈有小壇子般大小,打壞了好幾處城牆。史可法命人用大沙袋堵住缺口,繼續戰鬥。全城軍民英勇抗戰,團結一致,保衛揚州。清軍自侵入關內,所過之處,從未遇到像揚州這樣頑強抵抗的。這一次,清軍遭到空前猛烈的抗擊,死傷很是慘重。四月二十五日,清軍統帥多鐸下令對揚州發動總攻。揚州舊城的西門最為險要,史可法便親自在這裏守衛。清軍集中大炮的火力向城的西北角轟擊。城牆經不住炮火,一塊塊地坍落下來。很快,清軍就從被轟開的一處缺口蜂擁而入。

史可法看到城被攻破,已經無險可依,立刻拔劍自殺。這時候,在他身邊的參將許謹和副將莊子固一齊上前抱住了他,史可法鮮血已經濺滿了衣襟。許、莊二將正要保護史可法下城,卻同時中箭身亡。這時,史可法看見對麵來了許多敵兵,便大喊道:“我就是史督師!”清兵大吃一驚,立刻上前將他捉住,送到新城南門樓上去見多鐸。多鐸見了史可法,十分恭謹地說:“史先生,我從前曾經屢次托人送信給你,都被退回來了。今天先生已為明朝盡到忠義,我大膽請先生替我們大清收撫江南地方,不知先生肯不肯?”史可法聞言大怒,斥道:“我是大明臣子,豈肯苟且偷生,做萬世罪人?頭可斷,身不可屈!”多鐸見史可法依舊毫不動搖,知道誘降不會成功,便說:“你既然是忠臣,索性殺了你,成全你的名節吧!”史可法道:“與揚州城同存共亡,這是我的心願。你把我碎屍萬段,我也甘心情願,但請千萬不要殺害揚州城的百姓!”

就在揚州南城樓上,史可法慷慨就義,年僅44歲。

44年前,史可法的母親臨盆之際,曾夢見文天祥走進他家,隨後就生下了史可法。44年後,史可法以身殉國,與文天祥殊歸同途,冥冥中似有天意。後人悼念史可法的句子就有“生來自有文信國,死而後已武鄉侯”。

與史可法一起犧牲的,還有知府任民育、部將乙邦才、幕客盧渭等數十人。總兵劉肇基帶領餘部400人和城中人民一起與清軍繼續巷戰,殺死清軍數百,一直戰鬥到最後,人盡矢絕,沒有一個人投降。史可法衣冠塚多鐸痛恨揚州軍民的英勇抵抗,下令清兵屠城十日。這就是曆史上所說的“揚州十日”。

史可法沒有兒子,他生前讓副將史德威作為自己的後人,繼承自己的遺誌。史可法殉難後不久,史德威便回到揚州城內去尋找他的遺體。經過清軍大屠殺,揚州城裏大街小巷到處堆滿了死屍,當時正值夏天,天氣炎熱,許多屍體已經腐爛,無法辨別出麵目。史可法的遺體最終沒有找到。

第二年清明節的後一天,史德威拿著史可法生前穿用的袍子和笏板,舉行了招魂祭禮,將這些埋葬在揚州城廣儲門外的梅花嶺,並在墳右立碑封土。

由於沒有找到史可法的遺體,各地起義隊伍往往假借史可法的名義號召人民進行抗清活動。史可法死後不久,就有一個江蘇鹽城人自稱是史可法,領導人民在淮浦一帶起義。之後,又有做過史可法的幕客,身材相貌和史可法很相像的浙江人厲韶伯,也用史可法的名字,聚集好幾百人起兵反清,並且一度攻下安徽的幾個城市。

看到史可法在人民中間的巨大影響,為了穩定民心,清朝統治者對史可法的母親和妻子予以優待。到了乾隆年間,出於對史可法忠君報國的思想的敬佩,清朝還在揚州史可法的墓前建祠立碑,追諡史可法為“忠正”公。

揚州史公祠裏掛著一副著名的對聯:

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

梅花、明月、亡國、故臣,這些蒼涼悲切的詞藻,至今還讓人們油然想起300多年前那位以身許國的民族英雄——史可法。

史可法之所以至今被人傳頌,並不是因為他治軍、治國的才能,而是因為他的忠貞。他為了挽回敗局、為了大明東山再起,傾盡了全部心血。也許他這種企圖以一人之力阻擋曆史車輪前進的行為有些笨拙可笑,但他那種忠誠不屈的精神卻是世界上每個民族都不能缺少的,也是最可貴的。“楊柳城邊懸落日,梅花冷豔伴孤忠”,史可法的高風亮節,為他贏得了千古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