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節 處世以謹慎為懷(1 / 1)

終身涉危蹈險,如履薄冰,卻能自全其身,自守其道,盡己之性而知天命,下學上達,這些都是為人處世最重要的原則。

——曾國藩

一般而言,走向仕途的人要有一二賢者,且居高位之人引之向上,仕途就會通達起來。但群眾基礎也很重要。雖然,在隻對上負責的中國古代社會,群眾基礎不起決定作用,但僚屬的評價也勢關一個人的前程。尤其是人言可畏,不可不省。

曾國藩涉世很深,觀人極廣,謹慎異常。他曾經這樣說:

做官的人,比一般人辦事方便得多;做大官的人,往往他想都沒有想到,就已有人幫他把事辦好了。不僅他自己是這樣,就是他的家人往往也是一言九鼎,頤指氣使,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無限風光盡被占,這就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所以,位高權重的人,就不能不對自己的行為特別小心,包括對自己家人的言語也當格外謹慎。

由於他的處境,他的身份,他的地位,他的為人,自然很多同鄉會去找他商量,一旦找他,也都是一些危急的事情,事情一危急,自然會有幾分棘手。曾國藩遵守的是祖父的做法:“銀錢則量力相助,辦事則竭力經營”。這是一種很智慧、很圓融、也不失體麵的做法。他也希望家人都這麼做,但有一條是不得違背的,那就是家人莫幹預公事。

早在道光年間,他就囑咐家人,千萬不能到衙門裏說公事。如果闖入衙門,一方麵有失鄉紳的氣度,一方麵也使曾國藩蒙受羞侮;一方麵會使地方長官難堪,一方麵也會被地方長官所鄙薄。所以,即使自家有事,情願吃虧,千萬不可與他人挑釁爭訟,以免被地方長官懷疑為仗勢欺人。

曾國藩深知曆史上許多高官敗在身邊人手上,所以,當他的叔父打著他父親和他的旗號去幹預地方公事後,他立即寫信予以製止。並講了一番此乃敗家誤國的道理。最初,他的叔父不以為然,甚至有些氣憤,這時,還是曾國藩的父親搬出“祖訓”來,曾國藩的叔父才收斂起來。

到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權勢更大了,曾國藩也更加謹慎。他在給曾國荃的一封信中寫道:“捐務公事,我的意思是老弟絕不多說一句話為妙。大凡人官運極盛的時候,他們的子弟經手去辦公務也是格外順手,一唱百和,一呼百應。然而,閑言碎語也由此而起,怨恨誹謗也由此而生。所以,我們兄弟應在極盛之時預先設想到衰落之時,在盛時百事平順之際,預先考慮到衰時百事拂逆之際。弟弟你以後到長沙、去衡州、回湘鄉,應把不幹預公務作為第一重要的原則。這是為兄我閱曆極深之言,望弟千萬銘記在心。”

曾國藩畏天,但不怕天,畏死,但不怕死,他怕的就是他人的嫌疑、閑言和怨謗。他和曾國荃同領一個軍隊,這是一種很特殊的關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曾國藩尤其謹慎。他對弟弟說,我出任地方官,如果僅帶一個親弟弟在身邊,那麼,好事未必見九弟之功,壞事必專指九弟之過,不可不慎。如何處理這種關係呢?曾國藩寫了一副對聯與弟弟共勉:

為平世之官,則兄弟同省,必須回避;

為勤王之兵,則兄弟同行,愈覺體麵。

處世以謹慎為懷,不能不說是曾國藩免於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立世大智慧

大凡人官運極盛的時候,他們的子弟經手去辦公務也是格外順手,一唱百和,一呼百應。然而,閑言碎語也由此而起,怨恨誹謗也由此而生。所以,我們兄弟應在極盛之時預先設想到衰落之時,在盛時百事平順之際,預先考慮到衰時百事拂逆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