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風水與《易經》(2 / 2)

由此可見,《易經》的確是“易道廣大,無所不包”。也正如中國古代學者對“易”字所解釋的那樣:“易,上為日,下為月,日月合則為易。它將日月天地的一切都涵蘊其中了。在國外,許多對中國文化有研究有興趣的外國人,隻要一說到中國文化,幾乎都會提及讚歎中國的《易經》“神奇淵博”,可見其在國際上的影響之大。它又被中國三大宗教奉為圭臬:儒學奉其為《十三經》之首;道學尊其為秘笈奠基之作;佛學也推其為“理宗”。這在古今中外的人類文明史上是絕無僅有、空前絕後的。

《易經》是先賢前哲們用來解釋宇宙的起源、現實世界的存在變化和未來時空的發展趨勢的一門綜合學科,因此,它必須符合一條真理:那就是對立統一的客觀規律的變化發展。在這個哲學世界觀的宗旨下,諸如中醫的辨證診治、社會倫理的中庸之道、天候節氣的科學預測、科學實踐的理論指導乃至風水住宅的選址營建,無不包含著《易經》的陰陽核心思想,它們其實都是對《易經》宗旨在某一方向的具體破譯解讀和實踐應用,因此,就有了這麼四句話:

陰陽合則生,陰陽離則滅。

陰陽錯則變,陰陽平則恒。

在《易經》天、地、人對立統一的宗旨理論影響下,古代風水學說也應運而生。它的原始出發點實際上就是以(《易經》天、地、人為理論指導,輔之以天文、地理、人居的具體事物表征,來對三者加以融合協調和實踐應用。至於後來那些庸俗無知之輩將迷信虛妄摻加進去,那是應當區別對待,也是應當剔除而棄之的。

風和水,原是《周易》八卦之中的巽卦和坎卦的象征物。《周易》認為世界的本原是分陰分陽的,也是陰陽互補的。世界可分為天、地、人三個層麵,通稱為“天地人三才”,“三才”也全都是陰陽並彼此可以組合成八卦。八卦的乾、坤、艮、兌、巽、震、坎、離,即為構成世界的八種基本物質:天、地、山、澤、風、雷、水、火。我們的祖先在千百年的生活實踐中,深刻體驗到了自然天、自然地對自然人生存的關係是那樣的直接和密切,片刻也無法離缺,特別是人類賴以基本生存的“風”——空氣和保存生命基本體征需要的“水”,被認為是生存發展的最根本的條件。“風水”一詞,從字麵上講,“風”是流動的空氣;“水”是大地的血脈,萬物生長必須依靠它們。有新鮮空氣(風)和清潔甘泉(水)的地方,生命就生生不息。傳統風水理論認為:風是氣陽,水是氣陰,兩者皆為行氣之物。氣之陽者從風而行;氣之陰者從水而動;而這個氣,則有它特有的秉性,即:乘風則散,界水而止。推及於人便是氣聚則生,氣散則死,因此“藏風得水”就成了風水學說“聚氣”的根本。從中可知,《易經》與風水學說實際上是源與流的關係。譬如中國醫藥學,它有一套後來引進的西醫係統,建立在細胞學、解剖學等基礎之上;但更有一套原汁原味的中醫係統,它是建立在陰陽、五行的整體有機理論之上的,以辨別、調節人體的陰陽、虛實、表裏、寒熱等為其要務,從而協調人體內部和人與環境的關係。又譬如中國地理學,它也有兩套係統:一套來自西方的地理學係統;另一套則是中國古代的地理學係統,它也是建立在《易經》的理論基礎上,強調“氣”、“勢”、理”、形”等地理特性,強調“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天人互補”,把人類賴以生存的天地看作一個有生命的活的有機體,從而與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休戚與共”。

關於風水的人為主體——建築(宅),東漢大學者劉熙在他的名著《釋名》中是這樣說的:“宅,擇也。宅擇吉處而營之也。”《黃帝內經》也說:“夫宅地,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凡人所居,無不在宅……故宅者人之本,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吉;若不安,則門族衰微。”現代建築學泰鬥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也說:“風水等中國思想精神寄托於建築之上。”從古至今,人類的居住問題,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它實際上是源於《易經》理論,運用風水術,歸宿於人居建築的一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討的全過程。在當代,當林立的高樓滿足了人類征服自然的欲望時,更多的是犧牲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怎樣才能去解決如今人居環境中普遍存在的生態失衡、景觀無序、人地對立、人情冷淡、文化匱乏的種種矛盾呢?中國的傳統風水思想中關於崇尚自然、尊重環境、天地人和諧、創詩畫境界的生態建築環境觀,為我們建設美好人居環境、親情家園和塑造人間天堂,提供了古為今用的新視野和切實可行的新思路。最近,中國成立了“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健康住宅建設項目辦公室”,這是一個以“更多關注居住健康這一理念”的政府機構,並製定了國家級的健康住宅標準。這充分說明,古今人類對美好人居生活的追求是完全一致、亙古不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