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迷障:為什麼兩任丈夫一個樣?
作為獨生女,文怡從小就喜歡自己說了算,有點任性,凡事都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年輕的時候,談過幾個男友,相處起來經常爭吵,最後都拜拜了。
好容易找到了第一任丈夫。他是個“好好男人”,把文怡當成一個“公主”。婚前,大大小小的事就都依著文怡。婚後,他對文怡更好,百依百順,凡事都讓文怡過得去,許多的家務都搶著做,簡直把文怡伺候得全全套。那會兒,姐妹們都羨慕文怡找到一個“模範丈夫”。
可是,慢慢文怡自己卻找不到感覺了,越來越覺得丈夫不像個男人,倒像個順從的仆人,那麼軟弱,甚至懦弱,沒有一點剛烈的男子漢勁頭。文怡說,家裏出了什麼事情都要我拿主意,在外麵也是窩窩囊囊。都說男人是一座山,可我一點也沒有找到靠山的感覺,讓我感到很累很累。慢慢地,我對他開始不滿了,經常責備他,甚至是辱罵他。他越是讓著我,我越是沒好氣。有時候氣急了就朝他大喊:你還像個男人嗎?這輩子怎麼找了你這麼個窩囊貨!隨著文怡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幾年後他們終於分手了。
分手後,文怡非常痛苦。別人介紹了幾個男人,都沒有談成。不久與現在的丈夫相識,文怡才找到了心靈的慰藉。文怡說,他知道我很傷感,就百般地照顧我,寬慰我,哄我,疼我,我再次找到了作公主的感覺。很快,他成了我的第二任丈夫。
可是,隨著婚後的生活,文怡慢慢地發現,他身上總有前任丈夫的影子,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文怡有一種感覺越來越鮮明:第二任丈夫也是一個窩囊的男人。
文怡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兩任丈夫一個樣,這是為什麼?
心理透析:都是選擇了適合自己的人
麵對這樣故事,我們真的想為文怡的命運鳴不平了:生活怎麼這樣和一個女人過不去,兩次婚姻怎麼遇到了一樣的丈夫?可是又一想,不對呀!兩次婚姻都是她自己的選擇,並非別人的強加。怎好光是怨天尤人?那麼症結又在哪裏?
佛學中有句話說,“愚人除境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境。”就是說,有的人總是把眼睛盯在外境上,這個外境不好就再換一個,而沒有去改變自己內心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方式,沒有在自己的心上去用功夫。結果呢?因為自己的態度方式沒有改變,自己的心沒有改變,自己這個人沒有改變,自然會重複過去的錯誤,複製過去的生活。生活中,幾乎所有的事情無一例外。當我們的生活遭遇失敗後,是“重蹈舊轍”,讓生活重複過去,還是“吃一塹長一智”,讓生活有所改觀,都看我們是否改變了自己。
婚姻生活,對此作出最好的詮釋。周圍的世界那麼大,身邊的人那麼多,我們為什麼選擇這個人作為生活的伴侶?似乎是偶然巧遇,其實並非偶然,一定有必然的因緣。究竟一個怎樣的人和自己走進婚姻,原因不在對方,而在我們自己,一定是因為我們自己。
在選擇伴侶的時候,我們的潛意識往往會起很重要作用,甚至會形成一個似乎無形的“心理怪圈”。就是說,我們自己的人格特征,價值取向,擇偶標準,都會在無形之中必然製約了我們的選擇。比如,俗話說的“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門”,說的就是擇偶的“相似性原則”;一個喜歡發號施令的人和一個喜歡惟命是從的人,容易走到一起,就是擇偶的“互補性原則”的體現,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性格互補。不管是相似性,還是互補性,有一點是一樣的:無意間都選擇了適合自己的人。這正如進了商店,究竟每個人選購了什麼商品,一定是每個人自己的喜好所決定的。既然是自己的選擇,自然應該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