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迷障:孩子這是怎麼了?
小雨今年25歲,身高一米八,長得高高大大。但是,他大專畢業兩年了,至今仍然閑在家裏,說是要等到合適的工作再去上班。其實,小雨剛畢業的時候,是有一份工作的。隻是工作不久,小雨覺得受不了,就逃避在家裏。小雨媽媽聽說兒子的工作很苦,更是心疼肝疼,就讓兒子等著一個親戚給找個好工作。
小雨是獨生子,父母已年過五旬。母親幾年前下崗,就靠父親一個人的工資養活全家。小雨父母總是念叨:孩子生在咱家真是受罪了,咱這作父母的就是欠孩子的。既然覺得欠孩子的,對小雨父母自然就百般疼愛,從小就盡力地滿足孩子,簡直是要星星不給月亮。而且,小雨凡事都是父母全方位地照顧,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伺候得全全套。
轉眼,小雨長大了,但過渡母愛的淹溺,沒有讓小雨的心靈同時長大。直到在大學裏,小雨還是凡事都要找父母。雖說家裏並不富裕,可吃喝穿戴毫不含糊。也是,媽媽總怕小雨在外麵受苦,總是沒完沒了地給小雨寄錢,然後自己省吃儉用。養兒防備老嘛,將來要指望兒子啊!
沒想到,小雨畢業兩年了,至今還在家裏吃閑飯。每到吃飯的時候,父母總怕兒子心情不好,總是小心翼翼地讓兒子吃好喝好。母親還隔三差五地主動遞上三十五十零花錢,怕兒子手頭為難,更怕兒子心裏為難。
最讓父母更發愁的是兒子的婚戀大事。還好,也許是小雨的高高大大贏人,也許是獨子的家庭看好,反正小雨從去年有了女朋友。於是,小雨的父母想盡了一切可以想到的辦法,總算給兒子買了房,結了婚。當然,一切借款和貸款,小雨沒有一丁點責任,父母也沒有讓兒子擔當的意思。
婚後,小兩口倒是挺好。小雨的妻子本來在一家企業裏打工。後來,小雨說妻子的工作太沒意思,幹脆不讓去上班了,說一塊等待好工作。這下好,小兩口一日三餐來父母這裏吃飯,然後回到自己的樓房裏等待好工作。結果是小兩口好工作沒等來,反倒都不願出門了。特別是小雨,每天吃完飯就是電視,見人都成了困難。
小雨的父母這才感到不妙:孩子這是怎麼了,這可怎麼辦好啊!
心理透析:“親子一體化心理”的苦果
小雨怎麼了?按時下一個時髦的說法,小雨成了“啃老族”。
從具體成因說,“啃老族”的構成主要有六種類型。第一類是挑剔型,他們是高校畢業生,本來可以就業,但由於過於挑剔而放棄工作。第二類是逃避型,他們以工作太累太緊張為由自動離崗離職。第三類是幻想型,他們幻想幹一番事業,但缺乏真才實學,又不願給人打工。第四類是跳槽型,他們跳來跳去,最後跳到家裏無事可做。第五類是怕苦型,他們文化低,技能差,隻能找苦髒累的工作,又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最後一類是下崗型,他們下崗後用過去輕鬆與如今的緊張相對比,越比越不如意,幹脆不就業。這些成因往往交互作用。小雨就兼有幾種原因。
有人把啃老族稱為“新失業群體”,這實在有點勉強。因為他們是放棄工作,是拒絕工作,是逃避責任。所以,嚴格說來,啃老族從根本上說並非失業惹的禍。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催生了“啃老族”呢?
雖然“啃老”現象並非中國獨有,可確實在我們的國度裏這個問題更突出。所以如此,原因當然是複雜的,有社會的影響,有教育的作用,但關鍵的還是家庭。說起家庭方麵的原因,我們會自然想起到父母對兒女的溺愛。但從心理學角度看,更深層的更根本的原因,關鍵還在於我們所特有的家庭親子觀,啃老族是我們傳統文化中“親子一體化心理”的一顆必然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