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用沉默來表明你的態度——無聲的語言別人最愛聽(2)(1 / 3)

4.傾聽往往比說更重要

在人際交往活動中,人們傾注於會說、會寫的精力是很多的,而很少注意會聽的研究。然而交際的成功,與其會說,不如會聽。一個善於傾聽,善於適度沉默的人,往往比那種口若懸河,喋喋不休的人更受人歡迎。

“傾聽”,是一個內涵豐富的詞彙,絕對不是一個簡單地聽與不聽的問題。

傾聽的一層涵義是聆聽。即認真聽取他人的講演、指示或學術報告等,這是一個極其積極的聆聽方法。通過聆聽,帶動全身各種器官運動的綜合反應。在重要的人際交往中,聆聽者在全神貫注地聽的同時,會全力地調動自己的已有知識、經驗儲備及感情,使大腦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當他接受到聆聽的信號以後,會立即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識別、歸類、解碼,並作出自己的態度反應:有時表示理解,有時表示疑惑;有時表示支持,有時表示反對;有時表示喜悅,有時表示憂慮等等。交往的氣氛也有時表現出歡呼雀躍,有時又表現出冷若冰霜。

這種積極地傾聽,既有對語言信息的反饋,又有對非語信息的反饋(如表情、姿態等)。當一個人聽了一番思想活躍、觀點新穎、信息量大的談話後,聽者的感覺常常比說者要疲勞得多,這是因為聽者在聽的過程中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分析係統,修正自己的理解,以便達到與說話人同步思維。這種傾聽常常使個人直接受益較大。

傾聽的另一層涵義是認真聽取意見,特別是有分歧的意見和反對的意見。它要求傾聽者切忌高傲自大、目中無人、以自我為中心,而應當以謙虛、誠懇、耐心的態度,把別人的話聽完,且不得以任何形式和表情輕視別人的意見。不善於傾聽他人意見的人,必然是剛愎自用、狹隘自私、冷漠僵化的人。這樣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就不可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理解。

在《陌生人在愛中》一書中,作者傑克韋弗揭示了一種“暗示性讚美”的傾聽方法,它可以使發怒者轉為愉快、寬容,並對傾聽者表示好感。傑克烏弗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迪特毛料公司在清理債務時,曾通知一位顧客,說他欠了15美元的貨款,請予歸還。這位顧客尋找了一番未找到有關賬單,便怒氣衝衝地專程跑到該公司經理辦公室,聲明他絕對不欠該公司的錢,還聲明今後絕對不再買該公司的東西了。接待他的公司經理迪特先生耐心地從頭到尾聽他講了一遍,還對他專程來芝加哥為公司提意見表示深切地感謝,並承認錯誤可能出在公司方麵。接著,他又熱心地向該顧客推薦了許多其他毛料公司的產品,悉心為他充當參謀。最後還請他一同進餐。經理的這一係列行動打消了顧客的怒氣,他當即丟開了有關15美元的賬單糾紛,又向該公司簽了一大筆訂單。該顧客回去後又仔細地檢查了自己的賬單,終於發現有一賬單放錯了位置。他立刻補去一張15美元的支票,還寫了一段道歉的話。

綜觀這一人際交往過程,迪特先生的主要行動就是傾聽,即使顧客發誓不買他們貨物時,他仍尊重、附和顧客的意願,以真摯和誠懇改變了顧客的態度和行為,足見傾聽比說服更有威力。就如社會心理學中“相互性原則”說的那樣,誰喜歡我們,就會贏得我們的喜歡。耐心傾聽是對他人尊重、喜歡的一個重要行動,也是實現相互喜歡的重要手段。

5.沉默有時能起到更好的說服效果

說服別人需要有良好的口才,但有時理由再充分,證據再確鑿,往往仍然無法辦到,這時適當沉默一下,奇跡就有可能會出現。

日本一家著名的電機製造廠召開管理員會議,會議的主題是“關於人才培育的問題”。會議一開始,山崎董事就用他那特有的聲音提出自己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