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長歌第一章渤海燭龍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方能通萬象,曉天下。”
洞悉天地的奧秘,一直是人類亙古不變的夙願,而古老的星空,滄桑的大地,便是這奧秘的溯源地。
千年來,人類從未停止對天地的探索,時至今日,人類已將他們的足跡留在那個曾經隔空相望的月球。然而我們對腳下這片廣袤大地的認知卻仍處於原始階段,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江河山川,人類賴以生存的地表。
而從地表到地心這段深度六千四百公裏的區域究竟有何東西存在?人們對此一直是議論紛紛,但現在最具有代表性的說法有兩種。
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下是幽冥地府,那裏有著狹窄幽長的奈何橋,記載三世情仇的三生石,恐怖陰森的十八層地獄,周而複始的六道輪回,是人死後魂魄集中的場所。
現代科學則根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推斷地球由表及裏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層,地殼與地幔的分界麵是莫霍界麵(距離地表33千米左右),地幔與地核的分界麵是古登堡界麵(距離地表2900千米左右),每一層都由不同的物質構成。
其實不管是古人的天馬行空的臆想還是當代科學家的科學論斷,都不能否定,因為沒有人進入過這封閉的地下世界,沒有眼見為實,一切還都是有可能的。
一直以來浩瀚無垠的星空,便是萬眾矚目的焦點,那裏星辰點點,冰冷絕美,引的無數科學家前赴後,傾盡一生去揭開那層神秘的麵紗。
而地下鑽探計劃則有些相形見拙,由於它起步較晚,直到二十一世紀初,世界各地出現了屈指可數的地下鑽探研究組織,相比之下地下鑽探研究確實有點微不足道,可是這時的它還僅僅是處於萌芽階段。
由於考慮到地球特殊的地質構造,海洋部分的地殼平均厚度隻有7千米,而大陸部分地殼的平均厚度卻有33千米,早期的地下鑽探計劃更傾向於在海底進行,因為相對來說更容易鑽入地幔,方便以後的研究。以致今天,海底鑽探成為地下鑽探工作的主流。
當然百變不離其宗,如今的海底鑽探僅僅隻是換了種方式,換了個地方進行鑽探工作,所研究的對象,仍然是神秘未知,人類還未曾涉足的地下世界。
公元二零二零年,五月十七日,中國渤海,寬廣平靜的海麵上,一艘船體巨大如航母般的科考船正忙碌的在這片海域上工作著,船體上的高大的井架似乎頂天立地的巨人般引人注目,船頭左側兩個蒼勁有力,氣勢磅礴的大字“燭龍”讓人意識到這正是中國大名鼎鼎的“燭龍號”海上鑽探船。
“燭龍”一詞,取自《山海經。大荒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麵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當時人們對它抱有極大的期望,希望科考船能像傳說中的“燭龍”一樣呼風喚雨,神力燭照九泉之下,所以將其名為“燭龍號”。
當然“燭龍號”也不負眾望,這次渤海海域鑽探計劃中就鑽探到海底一萬米,刷新了世界紀錄。在科學界更是與IODP(綜合大洋鑽探計劃)的“決心號”,日本南太平洋鑽探計劃的“地球號”三船鼎立。
自中國淺海鑽探計劃啟動以來,六年時間,“燭龍號”在這個平均水深隻有十八米的的內海,用滴水穿石般的毅力硬生生地把鑽頭鑽入了海底下一萬米,並且這個深度還在緩慢的增加著。
據科學家推測,如今鑽頭已經穿透了厚厚的地殼,逾過了莫霍界麵,進入地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