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將邊際遞減效應中的特例統稱為邊際遞增效應,認為邊際效應有時候也可以是遞增的,比如集郵,如果一套郵票由5張組成,其中每一張可以賣10元,當集齊5張組成一套後,其售價會大大高於50元,有些人將此認為是邊際效應遞增,並稱邊際遞增效應和邊際遞減效應都是邊際效應,隻不過是兩種不同表現形式,兩者也可以伴隨出現。
以邊際遞增效應指導人脈資源網絡建設,就是一個人在人脈資源拓展時,要重視結交朋友的朋友。在與人交往中,一般人都知道與陌生人交往很困難,但如果有朋友從中介紹一下,與人交往就會容易很多。與朋友的朋友成為朋友對一個人拓展人脈資源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人脈資源的拓展和積累速度將大大提高,對一個人的人脈資源網絡建設作用巨大。
依照邊際效應指導人脈資源網絡的建設,將會對人脈資源的拓展和維護發揮顯著作用,參照邊際遞減效應做好人脈經營,可以有效糾正與人交往中容易出現的偏差,有利於人脈資源效用提高。參照邊際遞增效應做好人脈經營,對人脈資源的拓展和積累有倍增效應,有利於人脈資源網絡的建設。
破窗效應:別把自己和他人當破窗
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麵牆,如果有人塗鴉了,或者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布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幹淨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都丟垃圾,絲毫不覺羞愧。
這個效應來源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的一個實驗。1969年,他進行了這樣一項實驗:
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爾托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在這項實驗的基礎上便提出了“破窗效應”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
今天我們不是要討論一扇破窗的出現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的問題,這裏我們想要說的是生活中我們不要把自己和他人當作破窗來看待。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難免會經曆各種磨難,這時我們千萬不要灰心失望或自暴自棄。馬克思曾說:“自暴自棄是一條啃噬心靈的毒蛇,它吸取心靈的新鮮血液,並在其中注入厭世和絕望的毒液。”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是無濟於事的,那樣是對自己的輕視與不負責,隻會讓你的處境越來越糟糕。因此,無論處境是多麼艱難,我們也不要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不要把自己當作“破窗”。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磕磕絆絆。逆境不是人生的深淵,讓人一落千丈,而是人生的磨刀石,隻要你自己不放棄,抱定希望與信念,在艱難困苦中磨練,就會成就屬於自己的精彩,哪怕你是一位殘疾人。
珍妮佳茜蒂一位殘疾人,雖然自己命運坎坷,但是沒有自暴自棄;自己雖然要忍受極大的痛苦,可是還能夠替別人設想,而且還為社會做出了貢獻。
小的時候,她就患了脊椎病,痛苦不堪。即使是搬動她,也會使她因痛苦而暈厥多次。有時痛苦呻吟得難以忍受,甚至失去知覺。即使這樣,她仍然充滿愛,也不願意放棄,也不願與世隔絕,所以,每天她的母親總要讀些報上的時事給她聽,尤其是本市新聞。
有一天,她的母親讀了一篇評論,其中談到許多有關女工悲慘遭遇的情形:比如工作時間長,報酬低等。聽完這篇報道,小珍妮竟忘記了自己的痛苦,對她的母親說道:“媽媽!我想要在鄉間找一個地方,叫這些疲乏不堪的女人,能夠到那裏去休息兩三個星期,同時還能領到工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