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的聯合國大會上,菲律賓著名外交家羅慕洛,同前蘇聯代表團團長維辛斯基發生了激辯。由於羅慕洛在發言中諷刺維辛斯基的建議是“開玩笑”,於是惹惱了維辛斯基,他非常輕蔑地對羅慕洛說:“你不過是個小國家的小矮人罷了。”
雖然羅慕洛是個矮個子,穿上鞋也就1.63米。但正是這個矮個子,做出了許多高個子都無法企及的更讓人轟動效應的事情。所以他從不因矮而自卑,而“願生生世世為矮人”。一旦他的國格、人格受到汙辱,就會同對方針尖對麥芒了。
當維辛斯基把話講完,羅慕洛就跳起來告訴聯大代表說:“維辛斯基對我的形容是正確的。”接著話鋒一轉:“此時此地,把真理之石向狂妄的巨人眉心擲去——使他的行為檢點些,是矮子的責任!”
一般來講,在莊重的國際會議上,利用別人的生理條件上的缺陷進行人身攻擊,這是十分不明智的,既無理,又失禮。
故事中,前蘇聯代表團團長維辛斯基竟在聯合國大會上稱羅慕洛為“小國家的小人”,這是對羅慕洛人格乃至國格的極不尊重,因此,羅慕洛需要進行及時的反擊,於是他采用逆向的思維方式,從相反的生理條件、性格特征和自身責任等角度立論反唇相譏,要“把真理之石向狂妄的巨人眉心擲去——使他的行為檢點些”,從而有力地打擊了維辛斯基的囂張氣焰,義正辭言,有理有節。事實上,羅慕洛采用反語相擊的諷刺方式,給了對方維辛斯基進有力的還擊。
這種反唇相譏的論辯策略,要求說話者思維敏捷,判斷準確,反應迅速。具體來講,在對對方用心善惡的判斷上,在對對方言外之意的領悟上,在對對方表達技巧的辨識上,在反譏方式的選擇以及話語的組織、詞語的選用上,都必須在極其短暫的時間內完成,膛目結舌甚至遲疑笨拙,都意味著良機頓失、說服失敗。
所謂反唇相譏,就是趁勢反過來,抓住對方相同、相近、相似或相反的弱點以及問題用恰當的話語來嘲諷或戲謔對方,從而達到說服的目的。
一般反唇相譏的話語的恰當表現為:格調高雅,語言文明,不能演變成相互謾罵和人身攻擊。精練有力,一語中的,讓對方心服口服地接受理性的熏陶,從而得到思想境界的淨化與升華。
反唇相譏需要把握說話者的目的和方式。社交談話中,如果對人家善意而誠懇的批評反唇相譏,顯然是不虛心接受意見的驕橫表現,不僅不能夠使自己進步,而且會嚴重傷害提批評意見者的感情,因此這時候就不易采用該方式。然而在某些具有對抗性質或爭辯色彩的特殊場合,反唇相譏就經常顯得尤為必要,因為它是一種維護自身尊嚴,並置對手於尷尬之窘境的、行之有效的言語手段。
有一次,著名化學家巴斯德到巴黎開會。當他在進了一家賓館之後,招待員以衣帽、行李取人,隨之就把他安排到了一個肮髒潮濕的小房間。當了解到他的顯赫身份後,招待員馬上前來給他換房間,還解釋說;“我以為旅客的闊綽和他攜帶的行李是成正比的,所以把您老認錯了……”巴斯德緊接著他的話說道:“我認為一個人擺闊綽通常是和他的無知成正比的。”一句話,頓時,把那個勢利眼的侍者說得臉紅耳赤。
這就是說,在當別人對你說出無理言語的時候,那麼你能不能夠做到針鋒相對,反唇相譏,都會被用來衡量一個人反應迅捷與否、思維機敏與否、言詞鋒利與否的標誌。事實上,能及時有效地作反唇相譏的人,就常常會被視為口才不錯或“嘴皮子”厲害的人。有的人可能平時講話不大容易“出彩”,然而每當在受到挑釁、攻擊或聽到批評意見的時候,馬上就會像是通了電一樣,瞬間就會冒出思維的火花來,幹淨利落地迎頭給對方以反唇相譏。
必要的時候,要學會: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一原則可稱得上是針鋒相對,反唇相譏的前提。在當我們無端受到他人不懷好意地冒犯時,以針鋒相對地去反唇相譏不失為一種有力的回擊武器。
在香港有倆人在報上打起了筆仗,其中一位姓王的在自己所作的文章當中罵對方是“王八蛋”。挨罵者在回擊文章中說:“罵得好可惜不是我姓王。”如此的針鋒相對,反唇相譏顯示出了請君入甕的意味。
馬季&將錯就錯脫困境
尷尬時刻,還可以將錯就錯,借題發揮一下,從而為自己的口誤來解脫,這是彌補口誤帶來的有效手段。
馬季(1934~2006):原名馬樹槐,天津寶坻縣黃莊村人。他是中國新相聲的代表人物,著名相聲大師,表演藝術家。近現代相聲藝術承前繼後的關鍵人物。
少年時在上海為學徒工。新中國建立後在北京新華書店工作,業於表演相聲。1956年調中央廣播說唱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三、四、五屆委員會常務委員,第五屆政協委員,中國曲協常務理事,中央廣播文工團說唱團團長等職。是中國廣播藝術團說唱團相聲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