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初中的學生,患了一種奇怪的病,我現在很怕見人,特別是怕麵對麵地和別人交談,一到那時,我的眼光便不知道該放哪兒好,心裏總有一種恐懼感,怕別人看我。而上課時,我就更不敢看老師了。大概是以前因為成績好,回答問題又積極,老師講課時好像總是盯著我這兒。一次老師提出問題後,不知是自然的還是出於做作,我把眼睛骨碌、骨碌轉了幾轉,可是我突然意識到這樣做很不好,可能讓人覺得不穩重又做作,這下壞了,從那兒以後我再也不敢看老師了。為此,我上課時總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很多時候不得不趴在桌子上,或者假裝睜著眼睛看黑板,其實什麼也沒聽進去,一旦老師的目光往我這兒一瞄,我就變得六神無主,竭力將目光避開。後來,我又害怕把自己的這個毛病傳染給別的和我一樣心理素質較差的同學,便不敢與他們交流思想、討論問題,甚至走在大街上,也不敢看路上的行人。”
小明14歲,他上初三時,突然感到有位女生在看他,從此以後隻要一看到她就十分慌張,後來發展到看其他女生也心裏發慌,甚至於見到班裏其他男生也不敢抬頭,上課時總是坐在第一排,這樣可以避免與別人的目光對視,但是對於年輕的異性老師的目光也不敢迎視。他認為自己的目光是不正常的。他自己也曾看過不少關於心理治療方麵的書籍,也知道這種症狀叫做社交恐怖,但是一到實際生活中常常就不是那麼回事了,怕別人看出自己的目光和表情不自然,怕人家懷疑自己有不道德的想法和行為。總也擺脫不了這個陰影,他為此深深地陷入痛苦之中,害怕出入公共場合和社交場合,自知這是一種病態,但是又無力擺脫,十分痛苦。
這兩位中學生所述的症狀,是青春期人際交往中產生的社交恐怖,或稱恐人症。它開始是與某些人在一對一的社交環境下產生的,慢慢地恐怖泛化到所有的熟人,甚至於陌生人。
在十五六歲到二十歲左右的青少年中,不少人都會出現這種社交恐怖。其症狀主要有:怕與人目光對視,不敢在人多的場合說話,心裏緊張不安,甚至手足無措,總認為別人在盯著自己看,或在議論自己;還有些中學生,在課堂上怕看老師,怕看周圍同學,因而上課時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敢抬頭看黑板,怕老師提問。
他們為什麼會產生社交恐怖心理呢?
1.青春期的心理矛盾。邁入青春期的中學生,心理上需要與他人交往,尤其是與異性交往,但同時又有一種膽怯與羞澀心理,這就在他們心靈上引起了嚴重的不平衡。一方麵,他們渴望與他人交往;特別希望得到異性的注意;另一方麵,他們又怕這種交往或者接觸會引起別人的誤解,遭到同伴的嘲笑、老師的責備、家長的不允。於是便產生了心理衝突,以致有時異性對他們極其平常的一瞥,也會在他們的心理上引起強烈的反響,使他們心慌意亂。有些中學生為了避免引起焦慮或解脫內心的衝突,就采取一種幼稚的方法——回避別人的目光。他們幼稚地認為,我不看別人,那就不知道別人在看我了,我內心的想法,內心的慌亂,別人也就不知道了。然而,這種辦法常常又加劇了他們內心的緊張和壓力,使他們對迎視他人的目光也產生了焦慮的情緒,進而對其他異性也產生了目光的回避。
2.過於關注自我。青春期開始後,有些青少年總覺得自己什麼地方“與別人不一樣”,但自己又說不清楚,而這種念頭又久久丟不開,常常使他們疑神疑鬼。因此,有些中學生一到社交場合或公共場合,就總以為別人都在看著自己、議論自己,自己的穿著打扮、言行舉止都被別人所審視,非常擔心自己會出什麼差錯,讓人瞧不起。於是麵紅耳赤,神經處於一種非常緊張的狀態。在這種精神狀態下,他們雖然心裏想給人留下大方得體的印象,結果卻常常是手足無措、語無倫次。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以至一到社交場合就麵紅耳赤、心慌意亂、語無倫次,最後發展為社交恐怖。
3.青春期的特殊經曆。中學生社交恐怖的產生,與其青春期的某種特殊經曆也有關係。例如,有個中學生,一天中午他沒有敲門就推開了姐姐的臥室,正巧碰到姐姐在換內衣,嚇得他心驚肉跳,趕緊把門關上逃了出去。事後,他心裏總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自責感,見到姐姐表情就不自然,更害怕與姐姐目光對視,生怕姐姐發現自己內心有什麼不道德的念頭。以後,他又漸漸將這種恐懼心理泛化到其他人身上,害怕與人目光接觸,形成了社交恐怖。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中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如果遭受了某種特殊的挫折或大意,並在心理上將之視為一種的“打擊”或“威脅”,那麼在以後遇到類似刺激情景時,便會心生恐懼感。除了這種“直接經驗”外,“間接經驗”也會引發社交恐怖。例如,有些中學生看到別人或聽到別人在某種交往情境中遭受挫折,陷入窘境,或受到難堪的譏笑、拒絕,就會不自覺地依據間接經驗,來預測自己會在特定社交場合遭受令人難堪的對待,於是碰到類似場合便會緊張不安,焦慮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