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15歲,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他在自述中說:有一天,我們班的同學想舉行一場班內的籃球比賽,可是初二(3)班的男生正在籃球場上打籃球,占著場地。這時,我們班的男生王鐵對(3)班的男生說,請他們把場地讓一下。可是(3)班的男生就是不答應。女生李虹說:“我過去試試。”沒想到,李虹過去跟他們一說就成功了。你說這事奇怪不奇怪?
意大利有一位老人讓他的兒子一心侍奉上帝,不讓兒子接觸世俗社會。有一天,他帶兒子到了佛羅倫薩,兒子見到了許多新鮮事物,像皇宮、公牛、馬匹、金錢,可他全都不曾留意,唯獨見到了女人,他問:“它們是什麼?”這位老人不願意讓兒子知道她們是女人,就說:“它們叫做綠鵝。”兒子立刻對父親說:“親爸爸,讓我帶一隻綠鵝回去吧!我要喂它。”這位封建老人深悔不該把兒子帶到佛羅倫薩來。
唐代某相國府的千金崔小姐長期深居閨中閉門讀書,從未接觸過同齡的男性。某日外出遊玩,偶遇張公子,頓生愛慕之情。可處在當時社會的男女受到封建禮教束縛,使他們從此不再往來,之後,雙雙鬱鬱寡歡,積怨成疾……
宇航員在宇宙飛行中,占60.6qo的宇航員會產生“航天綜合征”,如:頭暈、失眠、煩躁、惡心、情緒低沉等,而且一切藥物均無濟於事。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幾年前,在南極考察的澳大利亞科研人員也得了這種怪病,晚上失眠,白天昏昏沉沉,用了許多方法,均無法治愈。經過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竟是“沒有男女搭配,性別比例失調嚴重,導致異性氣味匱乏的結果。”因此,美國著名醫學博士哈裏教授向美國宇航局提出建議,在每次宇航飛行中,挑選一位健康貌美的女性參加。誰知,就這麼一個簡單的辦法,竟使困擾宇航員的難題迎刃而解。
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異性效應”。“異性效應”是社會活動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心理現象,表現是男女兩性共同參加的活動,比隻有同性參加的活動,參與者感到心情愉快,幹得也更起勁、更出色。這是因為異性間心理接近的需要和追求異性敬慕的心理能得到滿足。與異性交往時,人們會激發起更大的內在積極性和創造力,也會更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變得更積極、更高尚。因此,男性和女性一起做事、處理問題都會顯得比較順利。
在對現實生活的研究中,心理學家還發現,在一個隻有男性或女性的工作環境裏,盡管條件優越,衛生符合要求,自動化程度很高,然而,不論男女,都容易疲勞,工作效率不高。
其實,“異性效應”在中學生中也是存在的,如:有的男生在女生朗讀課文時傾心聆聽,表現出愉悅的神情;有的女生在作文中,把一個相貌平平的男生描寫得帥氣無比、舉世無雙;男女生同在教室的時候,有的女孩子不知不覺地就提高了嗓門,以顯示自己悅耳的嗓音;很多女同學喜歡和男生在一起,很多男同學也喜歡接近女生;女孩子好打扮自己,希望得到男孩子的注意;男孩子愛在女生麵前逞能、不服輸,用帶有冒險的“英雄行為”顯示自己的力量,以使異性對自己產生好感,給異性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在學校的運動會上,來自異性的“加油”聲會給運動員帶來更大的鼓舞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