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生前一再諄諄教導四個兒子,不可骨肉相殘,並對此進行了煞費苦心的安排。在他死後的幾十年裏,成吉思汗的後代始終維持著表麵上的團結,沒有發生流血衝突。但是當窩闊台一代的人相繼去世後,這種爭權奪利的正麵衝突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與中國的其他一些帝王相比,這種事情發生在成吉思汗去世的幾十年之後,已是十分難得的了。
蒙古帝國迅速興起,又在頃刻之間土崩瓦解。因此有人說蒙古帝國是人類曆史表麵刮過的一次狂風,風暴過後一切如故。這隻是講了一個時間的概念,卻沒有深刻理解這一帝國的深刻內涵。實際上,世界帝國的滅亡不是被推翻的,而是自我分裂造成的。成吉思汗分建四大汗國,雖然四大汗國並立相存,但蒙古大汗仍然有著無上的權威,帝國仍維持著實質的統一。但從忽必烈稱汗起,他的勢力所及隻能到達中亞一帶,以西以北的廣大土地如伊兒汗國、金帳汗國實際上已經脫離了大汗的控製。此時,世界帝國已是名存實亡,但成吉思汗的子孫依舊統治著四分之一的世界,而不像有的王朝,一旦產生分裂,就煙消雲散了。這恰恰正是成吉思汗的高明之處。
成吉思汗到底足怎麼死的,這本來不應成為問題。1227年攻打西夏,他在激戰中墜馬受傷,又加上天氣炎熱、水土不服,致染重病。當年成吉思汗是65歲,即使算不得高齡,也算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了。這麼大的年紀鞍馬勞頓,身染重病並非不可思議之事。然而在史書的記載之中,舊時成吉思汗去世一事也出現了分歧:
一種說法是他在征西夏前狩獵野馬,他的馬為野馬所驚,致使落馬受傷,傷久不愈,又染重病,不治而死。另一種說法是遭雷擊而死。
而馬可·波羅則認為他是在攻打一座城堡時膝部中箭,負傷而死。
這幾種說法都缺少依據。倘若他在征西夏前受傷,而傷口又沒有愈合,他何不等傷愈再出征?征西夏僅用了一年多時間,他的傷不可能持續這麼長時間的。至於說雷擊,大概是被征服者詛咒之辭。至於中箭身亡,對於征戰沙場中的勇士而言實在是很平常的事,而有材料說成吉思汗確實在一場戰鬥中受傷,至於是箭傷還是摔傷,已經無法考證,但後果都差不多。《蒙古秘史》中載成吉思汗落馬受傷染病不治,而這本書是關於蒙古族和成吉思汗最早的記載,成書於窩闊台汗之時。《馬可·波羅遊記》則成書於馬可·波羅來中國又回去以後,時間已經差了半個世紀,再加上他們的消息多有道聽途說、渲染附會之嫌。所以,《蒙古秘史》中的說法似乎更合情理。
民間還有一種傳說:
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時俘獲了西夏王妃庫別路金豁阿。這個王妃陪成吉思汗睡了一夜,趁其睡熟之機將他刺死,而她本人也自投黃河。俄羅斯探險家塔寧在搜集蒙古傳說時把這個故事改為王妃為了替夫報仇,趁成吉思汗睡著時割下他身上的一塊肉跳河自殺了。這個傳說更帶有浪漫色彩和悲劇氣氛。
日本學者小林高四郎認為:“還是服從《蒙古秘史》的記載為好。自幼慣於乘馬的成吉思汗竟至落馬,這說明他的肉體已在漸漸衰弱。事實上在過去的1223年二月,在西城撒拉依河東北三日程的東山狩獵時,因射獵大頭野豬也曾落馬。再加半年前死了長子術赤而悲痛,無疑也促使了他的衰老。”
成吉思汗死後葬於何處,不僅民間有各種傳說,學者也曾做過激烈的討論。一般都認為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是成吉思汗墓地所在,如今是人們憑吊這位偉大英雄的唯一場所。
伊金霍洛,蒙語的意思是安放成吉思汗和孛兒帖靈柩的地方,伊金霍洛旗便由成吉思汗陵而得名。成吉思汗陵為什麼在這個地方?蒙古人中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
成吉思汗最後一次征西夏時,行進到一個名叫布爾陶勒蓋的地方,手中馬鞍突然掉到了地上,馬夫趕忙跑過來要撿起來,成吉思汗阻止了他,向四周陳望了一下說道:“我看這兒是花角金鹿棲息之所,戴勝鳥兒育雛之鄉,衰落王朝振興之地,白發老翁享樂之邦。這兒真是風水寶地,我死之後,一定要葬在這個地方。”
成吉思汗死後,送葬車隊來到這裏,車輪陷入了泥澤之中,人們想起了他曾說過的話,決定把他安葬在這裏。
這兩個故事在《蒙古秘史》與《蒙古黃金史綱》中都有記載,看來並非純屬烏有。
伊金霍洛旗有多處紀念成吉思汗的地方,其中巴音昌霍克河西麵的包日陶勒蓋和甘珠爾敖包上的官帳為“大伊金霍洛”。“八白宮”又稱“八白室”,表麵上是說八座官帳,實際上是指供奉在宮帳中的“神物”,這些神物包括成吉思汗騎過的寶馬、弓箭、倉庫、祭天的大奶桶,還有忽蘭和也遂兩位汗妃的畫像。蒙古人民對這些東西奉若神明,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祭禮,把這些“神物”請出來,到草原各地巡遊。人們見到它們,就好像見到成吉思汗一樣。這種巡遊表示成吉思汗還活著,還統治著草原人民。
成吉思汗與孛兒帖的靈帳建在雙層花崗岩石座上,由前後兩個官帳構成。宮帳之中放有一張靈桌,桌子上放著兩個箱子,下麵的一個放有食鹽,上麵一個放有鬆柏。成吉思汗的靈柩就放在這兩個箱子之上。富帳之中還放置了許多珍貴的寶物。所謂的“靈柩”是在一個匣子中放一個骨灰袋,靈柩中根本就沒有骨灰,成吉思汗陵無非是個衣冠塚。
蒙古族人對成吉思汗一直保持著規模盛大的祭祀傳統。在伊金霍洛旗有一批成吉思汗陵的“守墓人”,這些人被稱為達爾扈特人。據說忽必烈為紀念祖父,定下了祭祀成吉思汗陵的規矩,同時從各地抽調了500戶到這裏來負責守墓與祭祀工作。這些人就是沙日達爾哈特。他們職有專司,對陵寢要不分晝夜地看守、打掃、祭奠。蒙語“達爾扈特”是“達爾汗”(意為“神聖”)的複數,有“擔負神聖使命者”之意。他們從元初到21世紀,已經忠實地守衛了七百多年,在世界上所有的偉大人物中,有誰像成吉思汗這樣得到後人如此的尊敬與愛戴呢?
成吉思汗的祭禮是蒙古人最為隆重的典禮,大的有年祭、季祭,小的還有各種“神物”的祭奠,如“禁奶祭、皮條祭、公羔祭”“黑纛祭”“白駿祭”等。幾乎每項祭奠都有一個生動的傳說。
蒙古族人民這麼勞心費神地祭祀成吉思汗,難道他真的葬在伊金霍洛?
較為可信的說法是這兒隻留下成吉思汗的一些遺物,而成青思汗本人則被安葬在蒙古草原之上。史書中說這兒隻有一件衫子、一隻襪子和一座房子。但蒙古族人民則深信成吉思汗就葬在鄂爾多斯的草原之下。
鄂爾多斯草原確實很吸引入。為什麼在這兒形成了成吉思汗陵,這本身就值得研究。成吉思汗在此地丟下馬鞭極有可能,因為當時他已64歲,身體也不好,所以請了全真教的長春真人丘處機,向他求教養生之道。老人的手有時不好使足常有的事。馬鞭掉到地-之後,成吉思汗感慨即生,心和手都不堪使用,大去之日不遠矣,一見鄂爾多斯草原水豐草美,便隨口說了死後葬身於此的話。這話也許是半開玩笑,但他的親人、大臣們還是當了真,隻是考慮到大汗必須回葬草原,便在這兒建了個衣冠塚。到了蒙哥與忽必烈時,蒙古帝國的統治重心南移,伊金霍洛這個衣冠塚也就以假亂真了。而真正的成吉思汗陵則在天邊的草原之上。按照通行說法,成吉思汗的屍體被深埋於地下,地麵被馬踏平,長出草後與別處無異。元朝皇帝都是這種葬法,成吉思汗也不應例外。
鄂爾多斯草原確實有很多蒙古貴族葬地。據說別勒古台的墓地就在這兒。後來比較有名的達延汗也葬於此。
成吉思汗的一些遺物居然被人們祭祀了七百多年,這種活動今天還在繼續,可稱得上是千古奇事了。對於蒙古族人民來說,成吉思汗葬在這裏與否已不重要,隻要能表達他們對這位蓋世英雄的崇敬與懷念就夠了。蒙古學者波·仁欽到伊金霍洛旗考察時感慨道:
“即使這裏是存放衣衫、府邸的衣冠之塚,可是居然能將八白宮保存幾百年,也算是我們全體氈帳之民的榮幸,現在普天之下的氈帳之民中,像這樣的曆史文化遺跡還是首屈一指的”。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然而這個奇跡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蒙古族中出了成吉思汗這個“奇跡”!
成吉思汗的靈柩被運回大漠,據說為了保密,路上碰到的一切人都要殺死,共有1000多人不明不白地做了成吉思的殉葬品。到了大漠以後怎樣,史書就再也沒有說明。《蒙古秘史》中提到了起輦穀,多數學者認為這是尋找成吉思汗墓地的重要線索。
20世紀初,幾位中國學者為了弄清成吉思汗的葬地所在曾經到伊金霍洛旗考察,結果不了了之。到現在,學術界仍然不時有這方麵文章發表,葬地問題成了成吉思汗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關於成吉思汗是葬在伊金霍洛旗、六盤山還是肯特山,一直有不同的說法。但大多數人傾向於後者。
除了中國學者外,蒙古及前蘇聯學者對此也十分熱心。20世紀初,蒙古科委主席歐·紮姆顏就致力於研究成吉思汗出生地與埋葬地問題,並得出了成吉思汗生於肯特省達達爾縣古爾班湖附近的結論,得到了學術界的肯定。成吉思汗葬於肯特山區這一點已沒有疑義,問題在於到底在肯特山區的什麼地方。此後,有不少國家的考古隊和探險隊多次來到肯特山進行考察,希望能找到成吉思汗墓的具體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