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懷王早就與各路將領約定,誰進入關中誰就成關中王。率先進入關中的劉邦,理應稱關中王。但是當時他隻有十萬大軍,與項羽的四十萬大軍根本就無力抗衡。如果他冒然在這時稱王,那麼就是在向項羽挑釁,下場也好不到哪去。於是經過和張良等人商量之後,他隻好把秦王朝的府庫封上,還軍霸上,等待項羽大軍的到來。當項羽在鴻門駐兵之後,項羽想要發兵對其進行攻擊,因此劉邦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去鴻門赴宴,以緩解與項羽的矛盾,對項羽低頭,保存住自己的實力,以便日後能夠與項羽爭奪天下。
劉邦接連吞下這一個個苦果,這也是他在謀士與將領勸諫之下,多少是有些勉為其難。
出乎劉邦意料之外的,是項羽分封諸侯時封他為漢王。
項羽雖然在鴻門宴席之上沒有刺殺劉邦,但他與範增懷疑劉邦有爭奪天下之心,則是設有異議的。但是,劉邦與項羽既已和解,在秦朝已滅、分封諸侯的前夕,項羽為顯示他這位霸主是出於公心,對違背與劉邦和解的約定有所顧忌,不願在分封諸侯之前引起諸侯的叛亂,便沒有對劉邦動手,而暗中策劃道:“巴、蜀二郡地處偏僻,道路又很艱險,秦朝被流放的人都是遷往蜀地。”於是項羽等人便揚言:“巴、蜀也是關中的土地”,因而立劉邦為漢王,領有巴、蜀、漢中三郡,都於南鄭。巴、蜀地處偏遠,漢中盆地又甚狹小,三郡都是在崇山峻嶺的環抱之中,對外交通受山險阻隔,道路艱險,極不便利。
更令劉邦不能容忍的是,項羽在封他為漢王的同時,把本應封給他的關中這塊寶地一分為三,封給秦朝的3位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稱王於關中。項羽把關中封給秦朝的3位降將,其用意顯而易見。他是使令3名降將監視漢王,使漢王的勢力不得越過秦嶺這道天然屏障進入關中,把漢王劉邦的勢力遏止在漢中一隅。很顯然,如果漢王不能越過秦嶺據有關中,以漢中這塊小小的盆地,是不會有力量東向同項羽爭奪天下的。這樣一來,項羽自以為便可以放心地在東方穩坐“西楚霸王”的交椅,從此號令天下了。
項羽、範增封劉邦為漢王、以3位秦將稱王於關中的設想和決策,其目的是把漢王困於漢中。這對於項羽來說,當然是一步高棋;而對於劉邦來說,則是一種困境。為此,漢王大怒,忍無可忍,想要率兵攻擊項羽。此刻劉邦的心情和想法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率兵攻擊項羽,其後果將會是什麼?
劉邦的部將們由於所處的地位不同,他們比劉邦要冷靜得多。當劉邦一時激怒想要率兵攻擊項羽時,周勃、灌嬰、樊噲都進前勸解,認為萬萬不可如此。其中,是蕭何的勸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蕭何勸諫說:“雖說稱王於漢中是件壞事,總還是比一死要強些吧?”
“何至於一死?”漢王反問道。
“如今我們的兵力遠不如項王,如果交戰必將是百戰百敗,怎能會不死!那種能屈於一人之下而伸於萬乘大國之上的,正是湯王、武王這樣的人。願大王稱王於關中,長養人民,招納賢士,收用巴、蜀地區的物力和人力,還兵平定三秦,如此便可以圖謀天下了。”
蕭何分析了天下形勢,指出在敵我力量對比懸殊的情況下,攻擊項羽隻能是死路一條。為此,蕭何舉出曆史上湯武二位聖王如何在困境中暫時“屈於一人之下”而後來又“伸於萬乘之上”的事例,用此來寬慰和提醒漢王,使漢王的一時激憤頓時化為烏有。在此基礎上,又為漢王提出了一條“養其民以致賢人,收用巴、蜀、還定三秦,天下可圖”的19字正確路線。這19字箴言,撥亮了漢王心中的明燈,漢王終於高興地說道:“說的太好了!”
劉邦決定接受項王的封號,並賜給張良黃金百鎰,珠二鬥。張良把漢王的賞賜全部轉獻給項伯,漢王也因此令張良向項伯多贈送厚重的禮物,使得項伯在項王麵前美言,把漢中全郡都封給漢王。項王答應了項伯為漢王所提出的請求。
當項王下令各受封諸王前往自己的封國時,撥給漢王3萬兵卒,隨同他前往漢中。在秦末起義軍的眾將領中,漢王劉邦畢竟是一位聲望甚高、寬厚仁慈、有長者之風的人。當他前往漢中就國時,楚與各路諸侯中因仰慕而甘願隨從他前往漢中的,竟有數萬人之多。這對於漢王來說,無疑是精神上的一大安慰。
漢王率所部人馬前往漢中就國,所經由的路線是從杜縣(今陝西西安市東南)南,進入蝕(穀道名,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南)中。一是可走直南通往漢中的重要穀道即子午穀,南端的穀口是漢中的南康縣;一是可以向西到達眉縣西南,走斜穀,再入褒穀(斜穀與褒穀為關中通往漢中的同一條穀道的北、南二段)。從《史記·留侯世家》“良送至褒中”的記載來看,漢王是從杜南,經蝕中,然後西行到達眉縣,由眉縣西入斜穀,經斜穀由關中到達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