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遭遇坎坷 就按兵不動(2 / 2)

在楚漢相爭的轉折點,是張良、陳平對局勢的正確分析,使漢王沒有錯過這個轉弱為強、由相持轉入反攻的良機。有利形勢的發展之快,由於決策上的正確,遠遠超出了漢王乃至於張良、陳平的預料。

漢王采納了張良和陳平的這一英明決策。

漢王四年九月,項羽與劉邦訂立和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項羽解除滎陽之圍,率領大軍東歸。

漢王五年(公元202年)十月,南太康縣)南麵時,漢軍駐紮下來。韓信、建成侯彭越各自率大軍前來,軍發起圍攻。漢王率大軍追趕項王,到達陽夏(今河為對楚軍形成圍攻的形勢,漢王令齊王約定日期在楚地會合,組成聯軍。

自楚漢戰爭以來,漢軍除劉邦所直接統率的部隊外,由韓信所直接統率的部隊,破魏、破趙、破代、破齊,劉邦不止一次地抽調或剝奪韓信部下的精兵到滎陽前線與楚軍作戰,在楚漢戰爭中確實發揮了獨擋一麵的重要作用。彭越自歸屬劉邦之後,在魏地(今河南)獨立作戰,遊擊楚軍,經常截斷楚軍向滎陽運送糧食的糧道,在楚漢戰爭中也發揮了獨擋一麵的特殊作用。韓信和彭越所直接統率的兩支部隊,兵員眾多,訓練有素,戰鬥力很強,在楚漢戰爭中曾多次大敗楚軍,為漢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就戰鬥力而言,劉邦所直接統率的部隊是比不上韓信、彭越所統率的兩支勁旅的。可以說,沒有韓信和彭越兩支部隊參與對楚軍作戰,漢王能否在楚漢戰爭中渡過難關,堅持下來並轉弱為強,是難以想象的。顯然,當項羽引兵東歸、劉邦率大軍追擊項羽之時,不借助於韓信、彭越的力量,也是難以取勝的。

漢王與韓信、彭越約定的會合地點是國陵(今河南太康縣南)。當漢王統率大軍到達固陵時,韓信和彭越卻按兵不動,沒有派大軍如期前往固陵。在這種情況下,項羽回師發起攻擊,大敗漢軍,漢王退入壁壘,深挖溝,高築壘,對楚軍采取守勢。固陵戰敗的事實再次表明:沒有韓、彭部隊的參戰,劉邦隻是憑自己所直接統率的部隊與項羽直接統率的部隊作戰,是敵不過項羽的。

在不利的形勢下,漢王一籌莫展地對張良說:“諸侯的軍隊不聽從我的調遣,這該怎麼辦才好?”

張良回答說:“楚軍兵疲糧盡,眼看就要敗亡,而韓信、彭越卻沒有得到分封的土地。韓信雖被立為齊王,但沒有明確為他劃歸所轄封地的疆界,他們的軍隊不按期到來是很自然的。君王如果能與他們共同分享天下,現在可以立即把他們招來;如果不能,事情的成敗就難以預料了。君王如果能把陳縣以東直到海濱的地區全部劃歸齊王韓信;把睢陽以北至穀城的地區全部劃歸建成侯彭越,使韓、彭二人為著自身的利益‘各自為戰’,這樣楚軍是很容易被打敗的。”

張良的這個計謀讓劉邦十分欣賞,不由連連叫好。對張良稱讚一番之後,馬上派遣使者通知韓信、彭越說:“現在我們要合力對楚軍進行攻打,等到把楚軍消滅之後,就將從陳縣以東到海濱的土地分封給齊王,睢陽以北直到穀城的土地分封給彭相國。”

當使者把這個消息告訴韓信與、彭越之後,二人自然十分高興,於是分別讓使者回複漢王說馬上就出兵對付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