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漢高帝回到洛陽之後,因為並沒有查出韓信謀反的有力證據,於是隻好赦免了他,並將他封為淮陰侯。
這時候,韓信才明白漢王原來對自己的才華是畏懼和厭惡的,於是為了自保隻好借口身體有病逃避與漢高帝的見麵,以此來避免被漢高帝抓住把柄。
從此之後,韓信日夜怨恨,平時總是居於家中,悶悶不樂,以為與周勃,灌嬰等人並列於侯而感到羞恥。一日韓信路過樊將軍家門,進去拜訪樊噲。樊噲用跪拜的禮節迎來送往,口稱“大王竟肯光臨臣下的家門!”韓信對樊噲這句話很敏感,以為是在嘲諷他。出了樊噲的家門,韓信自言自語地苦笑道:“我一生竟與樊噲這等人處於同等地位!”
在都城,漢高帝曾同韓信閑談各位將領才能的高低,認為各有短長。高帝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作戰?”
“陛下不過能帶10萬。”韓信答。
“那你呢?”高帝問。
“我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啊!”
“多多益善,為什麼還被我擒拿?”高帝笑著問。
“陛下不善於帶兵,卻善於駕馭將領,這就是我韓信被陛下擒拿的緣故。況且,陛下的才能是上天所賜予,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
北征陳豨
陳豨是宛朐(今山東曹縣西北、荷澤市西南)人,他最初跟隨漢王劉邦的時間已不得而知。漢高帝七年冬,韓王信反叛,兵敗逃入匈奴。高帝親征匈奴,從平城返回後,陳稀因多次隨同高帝平定叛亂有功,受封為列侯,以趙國相國的身份統率趙國、代國的部隊,北部邊境的部隊都歸他統領。
據《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陳豨被任命為巨鹿(今河北平鄉縣西南)郡郡守,赴任前曾到韓信府上辭行。韓信拉著陳豨的手,避開左右的人同他庭院中漫步,仰天長歎道:“有句話可以跟您講嗎?有些話想同你談談。”
“一切聽從將軍的吩咐。”陳豨答。
“您所駐守的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又是陛下所親幸的大臣。有人說您反叛,陛下必定不會相信;如果消息再次傳來,陛下就會懷疑你了;若是消息再三傳來,陛下必定大怒並率大軍親征。這時,我為您從京城起兵做內應,如此天下便可以圖謀了。”
“一定遵命照辦。”陳豨向韓信保證說。
陳豨平時仰慕魏國的公子信陵君的養士之風,待到他出任趙國相國守衛邊境,休假回鄉時路過趙國,趙相國周昌看到隨從的賓客座車有一千多輛,都城邯鄲的官舍都住滿了。陳豨用民間交往的禮節對待賓客,總是謙卑待人。陳豨返回代國後,周昌請求進京朝見。拜見漢高帝時,周昌詳細地談到陳豨門下的客賓甚多,在外地掌握重兵已有好幾年了,恐怕發生變故。皇帝令人調查陳豨的賓客於代地在財物方麵的許多違法的事,事情多牽連到陳豨。陳稀恐懼,暗中讓賓客派使者到王黃、曼丘臣的駐地。待到漢高帝十年七月,太上皇駕崩,派人召陳豨回京,陳豨推托說病的厲害,沒有應召入京。九月,陳豨與王黃等人反叛,自立為代王,劫掠趙國、代國的土地。漢高帝得知陳孺反叛並自立為代王的消息後,寬恕了趙、代兩國被陳豨蠱惑或挾持脅迫的官吏,一律赦免了他們。高帝率領大軍親征,到達邯鄲後高興地說:“陳豨不是控製邯鄲南邊,守住漳水北麵的邯鄲,可知他不能有所作為。”
趙相周昌奏請斬殺常山郡的郡守、郡尉,說道:
“常山郡有二十五座城邑,陳豨反叛後,丟掉了二十座。”
“郡守、郡尉反叛了嗎?”高帝問。
“不曾反叛。”周昌答。
“那是他們的力量不足以對付陳豨呢。”
漢高帝赦免了他們的過失,恢複他們的郡守、郡尉職務。
“趙國也有壯士可以帶兵作戰嗎?”高帝問。
“有4名壯士。”周昌答。
周昌所推薦的四名壯士拜見高帝,高帝罵道:“小子們能做將領嗎?”
4名壯士慚愧地拜伏地上,不敢抬頭。
高帝封4名壯士各千戶,任命他們為統兵將領。高帝左右的人見4名壯士不曾立有絲毫戰功,也不知是否真有本事,卻受封幹戶,大惑不解,便向高帝勸諫說:
“跟隨陛下入蜀郡、漢中以及伐楚作戰的有功人員,還未能普遍得到封賞,今日這4人憑什麼功勞受封?”
“這不是你們所能知道的!陳稀反叛,邯鄲以北都被陳豨所占有,我發出緊急公文征調天下的軍隊,可是至今卻沒有人到來,如今隻有邯鄲城中的兵力而已。我怎能吝惜這四千戶封賞,不用來撫慰趙地的子弟!”
左右的人聽皇帝這麼一講,立即茅塞頓開,都說:“太好了。”
漢高帝又問:“陳豨的將領是什麼人?”
左右的人回答說:“是王黃、曼丘臣,都是商人出身。”
“我知道怎麼辦了。”漢高帝下令懸賞千金購求王黃、曼丘臣等人。
漢高帝十一年冬,漢軍在曲逆《今河北完縣東南;擊敗並斬殺陳豨的部將侯敞,在聊城(今出東聊城縣西北)擊敗陳豨部將張春所率領的部隊。斬首萬餘人。太尉周勃率軍平定太原、代地。
同年十二月,漢高帝親自率大軍攻擊叛軍所占據的東垣(今河北石家莊市東)城,一時未能攻下。有的守城士卒在城樓上辱罵漢高帝,高帝在城下頗為惱怒。不久,東垣城守軍將領開門投降。漢高帝入城後,那些辱罵過皇帝的士卒被一律斬首;未曾辱罵的士卒一律施以黥麵,以示懲罰,下令將東垣城改名為“真定”。王黃、曼丘臣等人因部下有人為得到賞金而被活捉,陳豨的叛軍終於失敗。
漢高帝從河北返回洛陽,說道:“代在常山郡北,趙國卻從山南去統治它,太遠了。”於是,立薄姬所生的兒子劉恒為代王,都於中都(今山西平遙縣西南),代郡、雁門郡都隸屬於代王。代王劉恒在後來平定諸呂叛亂後,被迎立為皇帝,即漢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