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為此事而憂慮,拿不出個好辦法來。”
“陛下應特地為趙王任命一個尊貴而剛毅的相國,這個人選應當是皇後、太子以及大臣們平素敬重而又畏懼的人,方可以充任。”趙堯說。
“是啊,我的想法也是這樣,然而大臣中誰合適呢?”高帝問。
“禦史大夫周昌。他為人堅毅、質樸和正直,況且皇後、太子及大臣們平素都很敬重畏懼他,惟獨周昌可以擔任這一職務。”趙堯答。
高帝應聲說道:“好。”於是召見周昌,對他說:“我想一定要煩勞您,請您盡力為我輔佐趙王。”
周昌哭泣著說:“臣當初隨從陛下,陛下為什麼單單把我舍棄給諸侯王呢?”
“我知道這樣對您是降職任用,隻是想來想去,非您沒有別人可以任用,請您屈就吧。”
周昌見漢高帝已近乎哀求,自己怎能還不答應。於是調禦史大夫周昌出任趙王的相國。
周昌出任趙相已有好些天了,禦史大夫一職仍然空缺著。漢高帝時常把禦史大夫的官印放在手中摸來摸去,口中叨念著:“誰可以做禦史大夫呢?”高帝一邊叨念,一邊用雙目仔細端詳著麵前的趙堯,最後終於說道:“沒有誰比趙堯更合適的了。”於是,任命趙堯為禦史大夫。在這以前,趙堯也有軍功食邑。擔任禦史大夫後,隨從高帝討伐陳豨有功,被封為江邑侯。
漢高帝並沒有因為任命周昌為趙王相國而最終放棄易立太子的念頭。漢高帝十二年,高帝又想要以趙王如意代替太子劉盈。早在漢高帝九年就被任命為太子太傅的叔孫通勸諫說:
“當年晉獻公因為寵幸驪姬的緣故,廢太子申生、立驪姬所生的奚齊為太子,在晉國造成數十年的混亂,受到天下人的嘲笑。秦朝因為不早定扶蘇為太子,使令趙高得以用欺詐手段立胡亥為皇帝,自取滅亡,這是陛下親眼所見的。如今太子仁慈孝順,天下無人不知;皇後與陛下經曆過千辛萬苦,吃過粗茶淡飯,這難道是可以背棄的嗎?陛下如果一定要廢嫡長子而立少子,臣甘願伏罪而死,用脖子裏流出來的滿腔鮮血來汙染地麵。”
叔孫通的勸諫說出了群臣們反對易立的理由,隻不過他的引經據典,說古論今,把道理說的更為透徹罷了。這個道理,高帝並非不懂,他隻是為太子仁弱一事耿耿於懷。但是在叔孫通的勸諫之下,再看他以死力爭的一片赤誠之心,便笑著說道:“您不要再講下去了,我剛才不過是說句笑談而已。”
“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一動搖,天下便會隨著震動,怎可以拿天下來開玩笑!”叔孫通還是在據理力爭。
這時,漢高帝不得不向叔孫通說:“那我就聽您的了。”
無論群臣們如何勸諫力爭,盡管漢高帝也曾向大臣表示過不再改立太子,然而,知子者莫如父,漢高帝的心中總是覺得太子劉盈不宜於日後做大漢王朝的皇帝。認為他沒有能力駕馭這些功勞甚高的大臣們,也沒有能力主持朝綱,定奪軍國大事,所以心中還是想改立太子。呂後深深為此而惶恐,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有人對呂後說:“留侯善於計謀劃策”皇上又很信用這句話提醒了呂後,呂後使令兄長建成侯呂澤脅迫留侯張良,說道:“你經常作為皇上的謀臣,為皇上出謀劃策,如今皇上想要易立太子,您怎能墊起枕頭睡大覺而不聞不問呢?”
張良回答說:“當初皇上多次處於困窘急迫之中,幸而采用我的計策。如今天下已經安定,因為偏愛的緣故想要改立太子,這是至親骨肉間的事,雖有像我這樣的百餘人爭諫,又會又何益處?”
建成侯呂澤見留侯張良不肯為此事出謀劃策,又不能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便一再地要求說:“不論您怎麼說,今天您一定為我出一條計策。”
張良作為漢高帝的謀士,他比其他大臣們的高明之處,在於他不僅懂得叔孫通所講的那番古往今來的大道理,更深知皇上堅持要改立太子的根本原因,在於太子的為人仁弱,擔心他沒有能力治理國家,從而認為打消皇上改立太子的念頭,必須從醫治皇上的“心病”入手。隻是,張良不願在骨肉之間的這類大事上參言半字。而今天張良被呂澤糾纏不休,便不得不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