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間加餐的食品最好是方便食品,如糕點、麵包、肉包、餅幹、牛奶和豆漿等,而且要經常更換花樣,由學校統一購買。提倡課間加餐隻是為了彌補早餐的不足,並不能代替早餐或午餐。
五、食物纖維的好處
食物纖維是指食物在人的腸道內不被消化的植物性物質,主要有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藻膠和木質素5種。食物纖維既不能供給能量,也不參與構造身體組織,但對增強胃腸道的功能,促進食物中其他成分的消化與吸收有顯著的作用,被譽為第七營養素。食物纖維對人體健康有許多好處,具體有以下幾點:
(1)保持大便通暢,預防腸癌。每天進食一定量的食物纖維,能促進大便成形,刺激直腸,有利於通便。食物纖維還可抑製腸中厭氧菌的活動,促進嗜氧細菌的生長。食物纖維的充盈作用可促進腸道的蠕動,使糞便通過腸道的時間縮短,減少促癌物質跟結腸黏膜接觸的時間,從而防止癌變。
(2)預防動脈硬化。動脈硬化往往在青年時期已經發生,以後慢慢加重。動脈硬化的發生跟高血糖和血中膽固醇等脂類物質增高有關,經常食用高纖維素食物就可以消除這兩種因素。因為在同等熱量攝入量的情況下,高纖維食物比一般食物易產生飽腹感,可以避免過食,不致形成高血糖。另外,食物纖維能促進膽固醇的代謝,使血液中膽固醇等脂質下降,達到預防動脈硬化的目的。
(3)預防膽結石。據統計,有85%的膽結石是膽汁中膽固醇過分飽和,出現膽固醇結晶而逐漸形成的。食物纖維能使膽鹽和膽固醇保持一定的比例,減少膽固醇沉積,防止膽結石的形成。
(4)平衡血糖。食物纖維可使糖尿病患者延緩糖的吸收,降低血糖水平,減少尿糖和對胰島素的需要,對減輕體重、控製肥胖和防治糖尿病並發症都有積極的意義。
含食物纖維較多的食物有穀類、玉米、燕麥片、全麥麵粉等。此外,花生、蘋果、梨、香蕉、草莓、菠蘿、卷心菜和蘿卜等食物纖維含量也很高。隻要在日常膳食中粗、細糧合理搭配,每天保證一定量的蔬菜和水果,那麼,人體就能得到足夠的食物纖維,促進新陳代謝,保持營養素的平衡,從而增進健康。
六、不能過量吃水果
水果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不僅能提供營養,而且還能治病。但是,有些特殊體質的人,在特定的情況下,吃了水果會造成疾病。
(1)菠蘿過敏症。菠蘿中含有一種生物甙和菠蘿蛋白酶。這種生物甙會刺激口腔和食道黏膜,使口腔發癢。菠蘿蛋白酶則是一種異性蛋白,對這種蛋白過敏的人吃後就會發生過敏症,多數在吃菠蘿後1~2小時出現腹痛、嘔吐、腹瀉、頭暈、皮膚潮紅、瘙癢、蕁麻疹、麵部水腫等症狀,嚴重的還會出現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和昏迷情況等,必須送醫院搶救。
預防菠蘿過敏的方法,就是在吃前先將菠蘿皮去除,然後將菠蘿肉用鹽水浸泡,可以破壞菠蘿蛋白酶,人吃了這樣處理過的菠蘿就不會發生過敏。不過,對有菠蘿過敏的人來說還是不吃為妙。
(2)荔枝病。荔枝肉質鮮美,汁多味濃,深受人們的喜愛。然而,有人多吃荔枝後會出現口渴、惡心、頭暈、眼花、心慌、出汗和麵色蒼白等症狀,嚴重時會昏迷抽搐,血壓下降甚至死亡。
為什麼吃荔枝會生病呢?原來,荔枝中有一種α-次甲基環丙基士氨酸,它有降血糖的作用。如果進食荔枝過多,胃口就容易欠佳,其他食品進食減少,就容易導致低血糖,影響健康。因此,荔枝雖好,但不宜過多食用。吃荔枝後一旦出現饑餓、頭暈無力時,應趕緊喝些糖水,症狀馬上就會消失,症狀嚴重的應送醫院搶救。
(3)胃柿石症。柿子營養豐富,含糖高,被譽為最甜的金果子。
但是,如果吃柿子過量,尤其是吃了許多未成熟或未去皮的柿子,由於柿子中所含的果膠、矢布醇、紅鞣質等會與胃酸形成凝塊,再經過胃的機械輾轉就成為石頭般的團塊,叫做柿石症,會造成劇烈腹痛和腹瀉等,有時不得不開刀取出胃柿石。因此,柿子雖甜,但不宜多吃,尤其不要空腹食用。
七、飯後八不急
(1)不急於吸煙。飯後吸煙的危害比平時高10倍。
(2)不急於喝茶。茶中大量鞣酸可與食物中的鐵、鋅等結合,形成難以溶解的物質,無法吸收,致使食物中的鐵質白白丟失。
(3)不急於洗澡。飯後洗澡,體表血流量會增加,胃腸的血流量便相應減少,從而使胃腸的消化功能減弱。
(4)不急於上床。飯後立即上床容易發胖,至少要休息20分鍾,再上床睡覺。
(5)不急於散步。飯後散步,會因運動量增加,而影響消化道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
(6)不急於開車。司機飯後立即開車容易發生車禍。
(7)不急於吃水果。餐後即食水果,食物會被阻滯在胃中,長期如此可導致消化功能紊亂。
(8)不急於鬆褲帶。飯後馬上放鬆褲帶,會使腹腔內壓下降,這樣對消化道的支持作用會減弱,而消化器官的活動度和韌帶的負荷量就要增加,容易引起胃下垂等消化係統疾病。
八、安排一日三餐
俗話說,“早餐要吃飽,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這是一日三餐的科學安排。從營養衛生學觀點來說,一日三餐的熱量分配應該是早餐占全天熱量的30%,午餐占40%,晚餐占30%。
(1)早餐要吃飽。因為吃晚飯後到次日清晨吃早餐相隔約12小時,是一日三餐相隔時間最長的。若早餐吃不好,青少年朋友上午到學校上課或勞動,體力消耗大,熱量入不敷出,易出現饑餓感,心慌、頭暈、眼花、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疲乏無力等現象,甚至會因低血糖而發生暈厥。此時,人體就動用體能,消耗身體的糖原和蛋白質,這樣人就會日漸消瘦。因此,要想上午精力充沛,保持高效率,早餐一定要吃飽,如吃些牛奶、麵包、饅頭和雞蛋等。
(2)午餐要吃好。因為經曆一個上午的學習和勞動後,體內中的能量已大量消耗,而下午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也需要大量的能量,所以午餐不僅要注意數量,還要講究質量。午餐應以米飯,饅頭為主,菜應葷素搭配,力求多樣化。最好每天午餐能保證一定量的動物性食物,如瘦肉,蛋、魚等。
(3)晚餐要吃少。古人說得好,“晚飯少一口,活到九十九”。
然而,我國目前一般家庭的晚餐相對來說是一天中最豐盛的,這顯然對健康不利。這是因為晚上入眠後能量消耗大大降低,多餘的熱量在胰島素的作用下,會轉變成大量的脂肪而儲存起來,不僅使人發胖,而且還易罹患動脈硬化、冠心病和糖尿病等,因此晚餐一定要吃少。
晚餐宜吃清淡、少油膩、易消化的飯菜,以七八成飽為宜。
九、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青春期需要攝人大量的營養物質,營養物質的吸收依靠人體良好的消化功能,而消化係統功能的提高與飲食習慣有密切的關係。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以提高消化吸收營養的效率,促進生長發育。
(1)飲食要定時、定量。食物經過口腔的咀嚼後進入胃中,在胃中初步消化後進入小腸,食物中大部分營養物質在小腸被吸收。伴隨這個過程進行的是大量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腸的機械蠕動。倘若飲食定時、定量,對消化係統是良性刺激,消化係統就會形成條件反射,使胃腸的工作、消化酶的分泌節律化、高效率。反之,如果飲食沒有規律,沒有節製,就會引起消化係統的紊亂,導致消化不良症,會對青春期的生長發育產生不良影響。
(2)吃飯要細嚼慢咽,注意力集中。細嚼慢咽具有四種作用:
使食物顆粒變得更小更細;唾液分泌增多,使唾液與食物充分混合,充分發揮唾液中溶菌酶的防病作用;能反射性地促進胃腸中消化液分泌增多;使麵部肌肉得到運動和鍛煉。細嚼慢咽為食物進入胃腸的進一步消化做好準備,可以提高消化吸收營養素的效率。細嚼者對蛋白質和脂肪的吸收率為83%~85%,而不細嚼者隻有71%~72%,細嚼慢咽對植物性食物的消化作用更大。
注意力集中的目的在於可幫助中樞神經係統的功能,提高消化吸收效率,也可防止食物進入咽部、食管或氣管。
(3)忌偏食和挑食。偏食是指隻喜歡吃某幾種食物的不良習慣,挑食是指在就餐時隻吃自己喜愛的食物,排斥其他食物。這種飲食習慣對於青少年來說是有害的,原因是偏食與挑食違背了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要求,並可能造成因某些營養素不足而引起的疾病,如缺鐵性貧血(缺鐵)、齲齒、生長停滯或遲緩(缺鋅)等。因此,青少年要克服不良的飲食習慣,全麵攝取和吸收營養。
(4)不厭食。部分青少年有食欲不佳、進食不足等現象,尤其是青春期少女,在不健康的審美觀的指導下,為追求苗條進行節食,久而久之,出現精神性厭食症,這比偏食、挑食對健康的危害更大。這種不良的飲食習慣不僅容易造成營養不足,從而延遲發育,還會損害內髒器官,引起疾病。厭食的原因主要有五種:吃飯不定時導致的消化功能紊亂;吃甜食、零食過多,到吃飯時無食欲;食物單調無味,引不起食欲;每天活動量太少;有慢性疾病,如鋅缺乏症、鐵缺乏症等;節食引起的精神性厭食症。青少年女孩子應當針對不同的情況,盡量克服厭食的不良習慣。
十、哪些食物具有健腦作用大腦結構的複雜和精細,功能的高超和完備都是無與倫比的。人的一切活動,包括語言、情感、行為活動等,無一不受人腦的支配和調節。盡管腦的重量僅占人體的2%左右,但它血流需要量占全身的15%~20%,氧的需要量占全身的25%,每小時需要消耗4~8克葡萄糖。可見,腦是一個消耗特別大的器官。隨時都需要供給養料。
年輕人正處於長知識的時期,腦更需要充足的營養,隻有營養充足,腦才能發揮它的最佳作用。那麼,有沒有健腦的食物呢?目前認為,健腦食物至少應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營養物質能通過血一腦屏障;二是含有能促進記憶,並使人聰明的高級蛋白質;三是能滿足大腦對微量物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廣泛需求,科學的健腦應該是綜合的,科學家推薦,大豆類、肉、蛋、牛奶、菠菜、胡蘿卜、麥類、芝麻、核桃、海藻和水果等,是理想的健腦食物。因為這些食物中含有保護大腦所必需的下列營養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