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感恩常懷於心,以感恩精神提升業績(2 / 3)

彼得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工薪階層家庭中,因為經濟困難,他剛剛高中畢業,便不得不放棄去大學深造的機會,到一家百貨公司打工。雖然每周隻有5美元的薪水,他仍然很珍惜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每天都非常勤奮,總是早早來到店裏,幫助老板整理貨物、清潔衛生,準備開店營業。同時,他還盡職盡責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努力充實自己,想辦法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

經過仔細觀察,他發現無論有多麼的勞累,主管每次都要認真檢查那些進口的商號賬單。由於那些賬單都是用法文和德文書寫的,他一竅不通。所以,每天上班的過程中,他都會仔細地研究那些賬單,並努力鑽研與這些商務有關的法文和德文。經過勤奮的學習,日積月累,他的法文和德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查看賬單完全沒有任何問題。

一天,他看到主管十分疲憊,但仍一一核查那些賬單,便主動要求幫助主管檢查。由於有以前那些準備,他幹得相當出色。從那以後,檢查賬單的工作便由彼得接手了。

又過了兩個月,彼得被叫到一間辦公室接受一個部門經理的麵試。麵試彼得的經理年紀比較大,對他說:“我從事這個行業已經40多年了,你是我發現的為數不多的每天都要求自己進步、日益把工作做得更加完善的人。從這個公司成立開始,我一直從事外貿工作,也一直想物色一個得力的助手,但是因為這項工作涉及的麵太廣,工作又勞累繁雜,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但看到你平日的勤奮和努力,以及不斷取得的進步,我想這個職位應該屬於你。”

盡管彼得對這項業務一竅不通,但憑著那股勤奮勁兒,對工作不斷鑽研、學習的精神,

很快就適應了新的工作。半年後,他已經將幹得相當出色。一年後,彼得接替了那位經理的工作,成為該公司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部門經理。

現代職場上,不管你從事的是哪種行業,沒有知識是愚蠢和可怕的,不繼續加強知識和技能的深化更是可悲的。因為這意味著你將喪失繼續前進的動力;意味著你將很難對周圍不斷發展的事物進行理性的分析和理解;意味著你將失去人生的方向,逐漸被更多掌握新知識和擁有新技能的人所取代,成為“吃老本”的掉隊者。

在知識經濟時代,競爭日趨激烈,信息瞬息萬變,盛衰可能隻是一夜之間的事情。在激烈的競爭中,隻有不斷提升自我的人,才能具有高能力、高素質,才能不斷獲得生存的“藍天”。

一個人能取得非凡的成績,環境、機遇、天賦、學識等外部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身的努力。每一個成功者背後都是一部努力拚搏、艱苦奮鬥的創業史,隻是許多人往往隻看到了他們成功的結果,卻不知道取得成功的艱辛。而那些已經取得成功的人,也沒有因為成功而放棄主動學習,因為這已經成為他們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劉發根,南昌鐵路局高級技師。 2001年大學畢業,他被分配到九江縣沙河街北列檢所,這是一個遠離繁華都市的安寧村莊,同來的同學們都很失望。但是出身農村的劉發根卻不這麼想,對於這份新工作,他感到非常興奮。

剛走上工作崗位時,還沒有具體工作任務,而且正值酷暑難耐時節,其他同學總是一點完名就不見了蹤影,而劉發根總是頂著火辣的太陽,老老實實地跟著師傅,得知哪裏有車輛故障,他總會飛奔到現場看師傅怎麼處理,並一一都記在本子上。為了能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他常常一個人在站修所裏,對那些報廢的車輛零件拆了裝、裝了拆,反反複複地摸索練習。不知多少個日子裏,別人在休閑娛樂的時候,他卻與一堆破零件為伍,即使這樣,劉發根對此仍樂此不疲。至於學習專業知識,他更是書不離手,7000多道技術業務題硬是讓他背的滾瓜爛熟。

參加工作的第二年,劉發根被推薦參加段裏的快速修訓練。3年的訓練中,他抓住點滴時間發奮學習,刻苦熟記了7000多道技術業務題,經常帶傷參加大強度訓練。

經過刻苦的訓練和學習,劉發根的業務技能有了飛速的提高。在2005年舉行的全國首屆鐵道行業技能競賽更換貨車鉤項目中,他以26秒的優秀成績打破了鐵道部保持了20年的記錄,獲得了全能第一。2006年,年僅25歲的他被破格評為檢車員高級技師。

取得一定成績之後,劉發根仍堅持每天的訓練,並將自己的技術心得、經驗總結了出來,

修改編寫了C64K、C64H型貨車的單車技術檢查作業口訣、標準和程序,提煉出一套快捷有效的分解組裝13A型車鉤作業流程,大大提高了作業速度。

身為一名員工,你應該時刻記住這樣一點:你每天都在和幾百萬人競爭,要想在這樣的環境中成為優勝者,必須要每天堅持提升自我,不斷增強自己的競爭優勢。這樣的你才可能

堪稱卓越。

而作為一名感恩的員工,你更應把勤奮學習業務知識,不斷提升業務水平看成是自己的分內責任。這樣你才能獲得充分的發展機會。如果把生命浪費在其他事情上,你可能永遠隻能是一名普通的員工,永遠跳不出命運為你安排的軌道。

結果才是硬道理,要功勞不要苦勞

“不重過程重結果,不重苦勞重功勞”。這是寫在《聯想文化手冊》中的核心理念之一。也許還有很多人對這個理念難以認同,主要是在感情上難以接受,因為在我們的傳統觀念中,“苦勞”也是衡量一個人成就的重要方麵。源於這些思想的泛濫,才出現了各行各業的形式多樣的表麵工程——表麵是在努力工作,最終並不能帶來好的結果,所做的大部分工作都成了無用功。

湯佳是上海一家公司的會計,平時工作非常認真,報表也做得漂漂亮亮、整整齊齊。可惜,報表上的數據與實際發生額相差甚遠,不僅老板看了一頭霧水,連她自己對報表上的原始數據的來源也說不清楚。於是,這張報表就成了實際上的廢紙,在公司管理層做決策時一點參考價值都沒有。這樣沒有結果的工作等於白做,等於白白浪費公司的資源,於是湯佳很快就被炒了魷魚。

也許你會說,湯佳工作那麼認真,即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是的,以前很多人總結個人業績時總喜歡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老黃牛”型的員工曾經備受推崇和讚賞。但那都是以前,現在的情況是,老板越來越重視能出業績、有功勞的員工,而不喜歡一天到晚辛辛苦苦,最後卻沒有任何成績的員工。企業裏最重視的是你的“功”,而不是你有多“苦”,作為一個員工,你要追求的不是“苦勞”,而是“功勞”,是實實在在的結果。

李梅是某家企業的員工,一天領導讓她去買幾本企業急用的參考書。李梅先到第一家書店,書店老板說:“剛賣完。”之後她又去了第二家書店,營業人員說已經去進貨了,要隔幾天才有。李梅又去了第三家書店,這家書店根本沒有。

快到中午了,李梅隻好回企業,見到領導後,李梅說:“跑了三家書店,快累死了,都沒有,過幾天我再去看看!”領導看著滿頭大汗的李梅,滿臉不悅……

李梅在接到老板的任務後,折騰了一個上午,花費了她大量精力,但是卻沒有完成任務。當她在抱怨老板對自己不重視時,不知道是否反思過自己究竟對企業創造了什麼“功勞”。

很多員工做工作不追求功勞,隻是一味地蠻幹,最終荒廢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使很多本可以辦成的事情沒有辦成,白白浪費了公司的資源,以至於老板總是很不滿意。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滿足於苦勞,滿足於“我盡力了,沒有結果我也沒辦法”,那麼組織靠什麼生存?事實上,每一個人的人生價值都是伴隨著工作的業績才得以體現,人生的境界也靠非凡的奮鬥結果來升華。在行動中贏得令人矚目的業績,才能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能力,才能從平凡走向卓越,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付出的努力固然使人感動,但在新的曆史形勢下,隻有不斷創造業績的人,才有更好的發展!因為沒有功勞的所謂苦勞實際上是在“白折騰”,創造有價值的功勞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很多優秀的人士往往並不是在意“苦勞”的人,他們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努力工作,將創造最優秀的業績作為自己的目標,這樣才成就了他們的優秀。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喬伊·吉拉德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在1963年1月份之前,吉拉德是一個建築師,蓋房子。到1963年1月為止,他蓋了13年房子,他賠得一無所有,銀行把他從家裏趕了出來,還沒收了他的車。吉拉德徹底破產了。

吉拉德的妻子說:“喬治,我們沒錢了,也沒吃的了。我們該怎麼辦?”所以第二天,吉拉德就必須出去找工作,這樣就可以給家裏買吃的了。那天,非常冷,雪很厚,我不知道他無意間去了汽車經銷店,他跟老板說:“隻要給我一部電話、一張桌子。我不會讓任何一個跨進門來的客戶流失,並且我還會帶來自己的客戶,我會在兩個月內成為你們這裏最棒的推銷員。”老板被吉拉德的自信感染了,他答應了吉拉德的要求,給了電話和桌子。就這樣,吉拉德打了一天的電話八、九個小時。最後,那天晚上他一直工作到晚上8點50分。他兌現了承諾,沒有漏掉一個跨進門的客戶。在那時候,甚至他還沒意識到我的生活又重新開始了。

破產的那年,吉拉德已經35歲。過了3年,他就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僅僅3年。

吉拉德全副身心投入“賣汽車”的事業中,連續12年榮登世界吉斯尼記錄大全世界銷

售第一的寶座。牢騷滿腹不如幹勁衝天,隻要努力工作,一定會得到相應的業績回報的。

無論對於組織還是個人,不管在行業或組織中的地位如何,不管現今的發展程度如何,隻有業績才能作為發展的保證。如果你把工作當作一項事業來看待,你一定會創造別人所不能及的高業績,為自己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果是檢驗工作績效的的主要標準,隻有“苦勞”而沒有“功勞”,你進行的就不是有價值的勞動,隻有“有功勞”的工作才是企業所需要的。也就是說,功勞是一份工作應有的結果,苦勞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