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當與其他旗幟一起排列時,國旗應當最早升起,最晚降下。國旗還應當處於顯著的位置,置於中心或較高處。列隊舉旗時,國旗應當在其他旗幟之前;
2.升國旗時國旗應當升到旗杆頂端,降旗時不能讓旗幟落地。下半旗致哀時,一般先升到杆頂,再降到旗杆的三分之一或一半處;
3.國家領導人出訪時,汽車上應懸掛兩國國旗,駕駛員左手為主方,右手為客方;升掛三國國旗時,主方國旗居中,其他兩國按國名的英文字母排列,順序在前的排在主方國旗的右邊,在後的排左邊。四國或以上國旗並掛,按英文字母從右到左依次排列;
4.聯合國國旗與成員國國旗並掛時,應保持同一高度,同一大小;
5.懸掛不同比例的國旗時,應當盡量使國旗麵積大致相同。
更讓董立敢大開眼界的是,原來,在偉大的五星紅旗誕生之前,中國曾經有過幾種不同圖案的國旗。當然,由於種種曆史原因,這些國旗都壽命不長。
史載,1900年義和團運動失敗後,洋務派首領李鴻章在同各帝國主義國家舉行通商互派公使的外交談判中,看到別國政府都懸掛國旗,認為中華帝國也應有一麵國旗。於是,便向慈禧太後奏請製定中國國旗,得到慈禧太後的恩準。時隔不久,李鴻章便將畫有虎、豹、獅、龍、麒麟、八卦等圖像的國旗圖案麵呈慈德。經慈禧欽定,決定以金龍旗作為大清國的國旗,通稱“黃龍旗”。圖案中的龍是皇帝威嚴的象征,黃色則為滿族的代表色。這種國旗最初為三角形,後改為長方形。這便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國旗,它一直懸掛到清王朝滅亡。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采用橫排的紅、黃、藍、白、黑五色旗作為國旗,表示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的共和。
1931年,《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規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這就是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
這種青天白日旗,是孫中山1894年創辦興中會時,由陸皓東設計出來的。白日象征光明,12道光芒代表12個時辰,光芒尖鋒象征革命銳進。1905年,興中會改名為同盟會,孫中山主張用興中會的青天白日旗。紅色象征革命。後來蔣介石掌握了中華民國的領導權,雖仍用青天白日旗,但他不僅沒有革命,反而大肆屠殺革命誌士,以至遺臭萬年。
金龍旗和青天白日旗也都被曆史的塵沙掩埋了。
當然,董立敢最渴望了解的還是代表我們偉大祖國的五星紅旗誕生前後的一些事情。
聽說中國革命博物館保留著這方麵最權威的第一手資料。一天,升完旗之後,董立敢就請假趕了去。
到了博物館一打聽才知道,有關國旗的曆史資料都放在館裏的珍藏室裏,要經過館長親自批準才可以查閱和觀看。憑著一顆虔誠的心,董立敢幾經周折才被工作人員帶進了館長辦公室。館長聽了董立敢的一番真切表述,被眼前這個小夥子的愛國熱情所打動。但查閱觀看珍貴資料是要有單位介紹信的,於是館長讓董立敢回去開具介紹信。
雖然不能馬上就看到那些珍貴的曆史資料,但董立敢還是很高興。他回去把事情向指導員作了彙報,又在指導員的帶領下去總隊開了介紹信。
第二天,董立敢拿著介紹信早早地就等在了中國革命博物館門口。館長接過董立敢手裏的介紹信,終於把這個執著的小夥子帶進了中國革命博物館的珍藏室。
在珍藏室裏,館長把當年的曆史資料一件一件地找出來給董立敢看。比如政協會議公布的國旗征稿啟事,全國千餘篇應征圖案中精選討論的38幅圖案等珍貴曆史資料。
最令董立敢激動的時刻是館長把他帶到開國大典時第一麵國旗陳列室的那一刻。
看著那麵1949年10月1日被毛主席親自按動升旗按鈕升起在天安門廣場上空的五星紅旗,董立敢激動萬分。
博學多識的老館長站在櫥窗前給董立敢講述了許多他以前所不了解的事情。
那天,董立敢在中國革命博物館裏呆了整整一天。關於五星紅旗的故事,他記了一本子,裝了一腦子,直到閉館時才戀戀不舍地離開。
一個個常常被群眾問起的問題迎刃而解。董立敢也對國旗有了新的了解和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