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壁:即鼻中隔,由鼻中隔軟骨、篩骨垂直板及犁骨組成支架,外覆黏膜、軟骨膜及骨膜,鼻中隔前下部黏膜內血管豐富,交織成網,稱為Little區,是鼻出血最易發生的部位。
(2)外壁:鼻腔外壁表麵不規則,有3個貝殼狀的卷曲凸起,分別稱上、中、下鼻甲。各鼻甲下方的空隙稱為鼻道,即上、中、下鼻道。各鼻甲內側麵和鼻中隔之間的空隙稱為總鼻道。上、中鼻甲與鼻中隔之間的腔隙稱嗅裂或嗅溝。①上鼻甲:位於鼻腔外壁的後上部,位置最高、體積最小,因前下方有中鼻甲遮擋,前鼻鏡檢查不易窺見。上鼻甲後上方為蝶篩隱窩。②中鼻甲:係篩骨的突出部,是鼻內鏡手術的重要標誌。中鼻甲後端的鼻腔外側壁上有一骨孔,稱之為蝶齶孔,有蝶齶血管和神經走行。③下鼻甲:為一獨立骨片,是3對鼻甲中體積最大者。其附著於上頌骨內壁,後端距咽鼓管咽口1~1.5cm,故下鼻甲腫大時易致鼻塞或影響咽鼓管的通氣引流。④上鼻道:內有後組篩竇開口。⑤中鼻道:外壁上有兩個隆起,後上方為篩竇的大氣房名篩泡,篩泡前下方有一弧形脊狀隆起名鉤突,篩泡與鉤突之間有一半月形裂隙,稱為半月裂孔,其外方有一弧形溝稱篩漏鬥。額竇多開口於半月裂孔的前上部,其後為前組篩竇開口,最後為上頜竇開口。以中鼻甲為中心的鄰近區域結構如鉤突、篩泡、篩漏鬥、上頜竇自然口等被稱為“竇口鼻道複合體”,功能性鼻內鏡外科就是以恢複竇口鼻道複合體的正常生理通道為目的的術式。⑥下鼻道:前上方有鼻淚管開口,前部外側距下鼻甲前端約1.5cm,近下鼻甲附著處骨壁較薄,是上頜竇穿刺的最佳進針部位。
(3)頂壁:呈狹小的拱形,前部為額骨鼻突及鼻骨構成,中部是分隔顱前窩與鼻腔的篩骨水平板,此板薄而脆,並有多數細孔,呈篩狀,嗅神經經此穿過進入顱前窩。外傷或手術時易骨折致腦脊液鼻漏,成為感染人顱的途徑。
(4)底壁:即硬齶,與口腔相隔,前3/4由上頜骨齶突,後1/4由齶骨水平部構成,兩側部於中線相接,形成上領骨鼻脊,與犁骨下緣相接,底壁前方近鼻中隔處各有一切牙管開口,齶大動、靜脈及齶前神經由此通過。
3.鼻腔黏膜 鼻腔黏膜分為嗅區黏膜和呼吸區黏膜兩部分。嗅區黏膜分布於上鼻甲及部分中鼻甲內側麵及相對應的鼻中隔部分,為假複層無纖毛柱狀上皮。除嗅區外,鼻腔各處均由呼吸區黏膜覆蓋,該區黏膜為複層或假複層纖毛柱狀上皮。黏膜內有豐富的靜脈叢,構成海綿狀組織,具有靈活的舒縮性,能迅速改變其充血狀態,為調節空氣溫度與濕度的主要部分。
4.血管 其動脈主要來自頸內動脈的眼動脈和頸外動脈的上頜動脈。眼動脈在眶內分為篩前動脈和篩後動脈,前者主要供應鼻腔外側壁和鼻中隔的前上部,後者主要供應鼻腔外側壁和鼻中隔的後上部。上頜動脈供應鼻腔的分支有蝶齶動脈、眶下動脈和齶大動脈,其中蝶齶動脈是供應鼻腔的主要動脈。蝶齶動脈供應鼻腔外側壁後部、下部、鼻底部和鼻中隔的後部、下部。眶下動脈供應鼻腔外側壁前段,齶大動脈供應鼻中隔的前下部。
鼻腔靜脈主要彙入頸內靜脈。老年人下鼻道外側壁後部近鼻咽處有表淺擴張的鼻後側靜脈叢,是老年患者常見的鼻出血部位。
5.淋巴鼻腔前1/3的淋巴管與外鼻淋巴管相接,彙人耳前淋巴結、腮腺淋巴結和頜下淋巴結。鼻腔後2/3的淋巴彙入咽後淋巴結和頸深淋巴結上群。
6.神經 包括嗅神經、感覺神經和自主神經。嗅神經由鼻腔嗅區黏膜內的嗅細胞神經纖維集合而成,通過篩板而達嗅球。感覺神經主要來自三叉神經的眼神經和上領神經的分支,主要有篩前神經、篩後神經、蝶齶神經等。自主神經主要司理鼻黏膜的血管舒縮和腺體分泌。
(三)鼻竇
鼻竇為鼻腔周圍顱骨含氣空腔,按其所在顱骨命名為額竇、篩竇、上頜竇及蝶竇,共4對。
臨床上按其解剖部位及竇口所在位置,將鼻竇分為前、後兩組,前組鼻竇包括上頜竇、前組篩竇和額竇,其竇口均在中鼻道;後組鼻竇包括後組篩竇和蝶竇,前者竇口在上鼻道,後者竇口在蝶篩隱窩。
1.上領竇 在上頜骨體內,為鼻竇中最大者,容積為15~30ml,形似橫置的錐體,有5個壁。①上壁:即眶底,故眶內與竇內疾病可相互影響。②前壁:中央最薄並略凹陷稱“尖牙窩”,上頜竇手術多經此進入,尖牙窩上方有眶下孔,為眶下神經及血管通過之處。③後外壁:與翼齶窩相隔,上頜竇腫瘤破壞此壁侵及翼內肌時可致張口困難。④內壁:為鼻腔外側壁的一部分,後上方有上領竇竇口通入中鼻道。上頜竇竇口小、位置高,不易引流,是上頜竇易患炎症的原因之一。⑤底壁:相當於上領骨牙槽突,常低於鼻腔底部,與上列的第2前磨牙及第1、2磨牙根部關係密切。
2.篩竇 位於鼻腔外上方和眼眶內壁之間的篩骨內,呈蜂房狀小氣房,成年人每側含4~17個氣房。篩竇以中鼻甲基板為界,位於其前下者為前組篩竇,開口於中鼻道,位於其後上者為後組篩竇,開口於上鼻道。
3.額竇 位於額骨內,出生時尚未形成,一般至3歲開始出現,成年後才告完成。額竇的前壁為額骨外板,較堅厚,內含骨髓,後壁為額骨內板,較薄,與額葉硬腦膜相鄰,有導血管穿過此壁入硬腦膜下腔,故額竇感染可經此引起鼻源性顱內並發症。
4.蝶竇 位於蝶骨體內,一般3歲才出現,成年發育完成。由蝶竇中隔分為左右兩側,兩側常不對稱。頂壁與顱前窩及顱中窩相隔,頂壁凹陷形成蝶鞍底部,故可通過蝶竇行垂體腫瘤摘除術。外側壁與視神經、頸內動脈、海綿竇和顱中窩毗鄰,若損傷可出現致命性大出血及失明。後壁最厚,其後為顱後窩的腦橋。前壁與篩骨垂直板及犁骨後緣相接,參與構成鼻腔頂的後段,蝶竇開口位於前壁的上方。下壁即後鼻孔與鼻咽頂,在下壁外側部分有一骨管,稱翼管,其中有翼管神經通過。
5.血管 上頜竇由鼻後外側動脈、上頜牙槽後動脈和眶下動脈供應,靜脈彙入蝶齶靜脈。篩竇由篩前動脈、篩後動脈、眶下動脈和鼻後外側動脈等供應,靜脈彙人篩前靜脈、篩後靜脈、硬腦膜的靜脈、額葉的靜脈叢和嗅球。額竇由篩前動脈、鼻後外側動脈等供應,靜脈彙入篩前靜脈,也可經板障靜脈、硬腦膜靜脈彙入矢狀竇。蝶竇由頸外動脈的咽升動脈、上頌動脈咽支和蝶齶動脈的分支供應,靜脈彙入蝶齶靜脈,並有靜脈與海綿竇相通。
6.淋巴 鼻竇淋巴彙入咽後淋巴結和頸深淋巴結上群。
7.神經 均由三叉神經第1支、第2支主司。
二、鼻及鼻竇的生理
(一)鼻的生理功能
鼻腔主要有呼吸、嗅覺、共鳴及反射功能。
1.呼吸功能 鼻腔為呼吸空氣的通道,有調節吸入空氣的溫度、濕度、濾過和清潔作用,以保護下呼吸道黏膜適應生理要求,有利於肺泡內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換。
(1)溫度調節作用:鼻腔黏膜的麵積較大,且有豐富的海綿狀血管組織,具有敏感的舒縮能力,每日可放出熱能約70cal,使吸入的冷空氣迅速變暖,調節至30~33℃,再經咽、喉調節至與正常體溫相近後人肺。
(2)濕潤作用:鼻黏膜富於腺體,需要時一晝夜可分泌水分約1000ml,用以提高吸入空氣的濕度,防止呼吸道黏膜幹燥,使黏膜的纖毛運動得以維持正常的功能。
(3)濾過清潔作用:鼻前庭的鼻毛對粉塵有阻擋濾過作用。較細微的塵埃和細菌進入鼻腔後,被黏膜表麵的黏液毯粘住,黏液中有可溶解細菌的溶菌酶,再經纖毛運動向後送達鼻咽腔,經口腔吐出或咽下。因此,保護纖毛運動對維持鼻腔正常生理功能甚為重要。
2.嗅覺功能 含氣味的氣體分子隨吸入氣流到達鼻腔嗅溝處,與嗅黏膜接觸,溶解於嗅腺的分泌物中,刺激嗅細胞產生神經衝動,經嗅神經到達嗅球、嗅束,再到達延髓和大腦中樞產生嗅覺。
3.共鳴 鼻腔是重要的共鳴器官。若鼻腔因炎症腫脹而閉塞時,發音則呈“閉塞性鼻音”若齶裂或軟齶癱瘓時,發音時鼻咽部不能關閉,則呈“開放性鼻音”。
4.反射功能 鼻腔內神經豐富,常出現一些反射現象。如噴嚏,係三叉神經或嗅神經受刺激後而引起先有深吸氣,繼之強呼氣的一陣氣流從鼻咽部經鼻腔噴出的動作,可將鼻腔內刺激物清除,為一保護性反射。
(二)鼻竇的生理功能
鼻竇在增加吸入鼻腔空氣的溫度、濕度、增強聲音共鳴、減輕頭顱重量等方麵都起著一定的作用。
第三節 咽的應用解剖及生理
學習目標
說出鼻咽、口咽、喉咽各部位的結構及其與鄰近組織的關係;齶扁桃體的組織學特點;咽的生理功能。闡述咽周圍間隙及咽淋巴環的臨床意義。簡述咽的血管、神經及淋巴。
一、咽的應用解剖
咽是位於頸椎前、上寬下窄、前後扁平的黏膜肌性管道。上起顱底,下至第6頸椎,成年人全長約12cm,前麵與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為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
(一)咽的分部
咽自上而下分為鼻咽、口咽和喉咽。
1.鼻咽又稱上咽,位於鼻腔後方,上起自顱底,下達硬齶向後延長線的平麵。頂後壁呈穹隆狀,黏膜內有豐富的淋巴組織集聚呈橘瓣狀縱行排列,稱咽扁桃體,習稱腺樣體。咽鼓管咽口位於下鼻甲後端1~1.5cm的鼻咽兩側,周圍有散在淋巴組織,稱咽鼓管扁桃體。咽鼓管咽口後上方有一隆起,稱咽鼓管圓枕。圓枕後上方有一凹陷,稱咽隱窩,是鼻咽癌的好發部位。咽隱窩毗鄰破裂孔,鼻咽癌易經此侵入顱內。鼻咽下方與口咽相通,吞咽時,軟齶上提與咽後壁接觸,鼻咽與口咽暫時隔開。
2.口咽又稱中咽,一般所稱咽部即指此區,介於軟齶平麵與會厭平麵之間。後壁平對第2、3頸椎,黏膜下有散在的淋巴濾泡,前經咽峽與口腔相通。咽峽是由齶垂、軟齶遊離緣、兩側齶舌弓和齶咽弓以及舌背共同構成的環形狹窄通道。齶舌弓和齶咽弓之間為扁桃體窩,齶扁桃體位於其中。兩弓在頂部連接,形成半月襞,齶舌弓向下呈片狀延續到舌根稱三角襞。兩側齶咽弓後方有縱向條索狀排列的淋巴組織,稱咽側索。在舌根與會厭之間有一正中矢狀位的黏膜皺襞,為舌會厭正中襞。舌根部團塊樣淋巴組織稱舌扁桃體。齶部由前2/3 硬齶和後1/3軟齶組成。硬齶由上頜骨齶突和齶骨覆以黏膜組成;軟齶由齶帆張肌、齶帆提肌、舌齶肌、咽齶肌、齶垂肌等肌肉及固有膜、黏膜組成。
3.喉咽 又稱下咽,上接口咽,後壁平對第3~6頸椎,下端在環狀軟骨下緣平麵連接食管,該處有環咽肌環繞。在會厭前方,舌會厭外側壁和舌會厭正中襞之間,左右各有一個凹陷稱會厭穀,異物易停留於此。在兩側杓會厭襞的外後方,各有一凹陷稱梨狀窩,喉上神經內支經此分布於其喉黏膜下。兩側梨狀窩之間,環狀軟骨板之後方稱環後隙,其下方即為食管入口。
(二)咽部的淋巴組織
咽黏膜下有豐富的淋巴組織,較大的淋巴組織團塊構成了咽淋巴環。內環由咽扁桃體、咽鼓管扁桃體、齶扁桃體、咽側索、咽後壁淋巴濾泡及舌扁桃體構成。外環主要由咽後壁淋巴結、頜下淋巴結、頦下淋巴結以及下頜角淋巴結等構成。其特征是內環淋巴向外環淋巴引流,因此咽部的感染或腫瘤常經此途徑由內環向外環淋巴結擴散或轉移。
1.咽扁桃體 習稱腺樣體,位於鼻咽頂後壁交界處,與咽壁間無結締組織及被膜,表麵不平,形似半個剝皮橘子,為複層柱狀纖毛上皮所覆蓋,有5~6條縱形溝隙。居正中者較深,有時可見胚胎期殘餘的凹陷,稱咽囊。腺樣體在幼兒時最顯著,一般10歲以後逐漸退化萎縮,成年後完全消失或僅有少許殘餘。
2.齶扁桃體 習稱扁桃體,是咽部最大的淋巴組織。
(1)扁桃體的結構:扁桃體除內側麵外,其外側麵、上極、下極均由結締組織被膜包裹,此被膜與咽上縮肌相鄰,但附著不緊密,其間有疏鬆的結締組織充填,形成一潛在間隙,稱扁桃體周圍隙,是扁桃體周膿腫的發病部位。扁桃體內側麵覆蓋鱗狀上皮黏膜,黏膜上皮向扁桃體實質陷人,形成6~20個深淺不一的隱窩,稱扁桃體隱窩。其中最上方的隱窩最寬大,開口於半月襞之下,稱扁桃體上隱窩。隱窩呈管狀紆曲深入扁桃體內,易為細菌、病毒存留繁殖,形成感染“病灶”。慢性扁桃體炎患者在扁桃體隱窩口可見由細菌、病毒、白細胞及脫落的上皮所形成的膿栓或幹酪樣物。
扁桃體主要由淋巴組織構成,內含許多結締組織網和淋巴濾泡間組織。結締組織來自扁桃體包膜,包膜結締組織伸入扁桃體組織內,形成支架或稱小梁。在小梁之間有許多淋巴濾泡,濾泡中有生發中心,細胞多成絲狀分裂,濾泡間組織分布有發育期不同的淋巴細胞。
(2)扁桃體的血管:齶扁桃體的血供十分豐富,動脈主要來自頸外動脈分支。包括:①齶降動脈,為上頜動脈分支,分布於扁桃體上極及軟齶;②齶升動脈,為麵動脈分支;③咽升動脈的扁桃體支;④麵動脈的扁桃體支;⑤舌背動脈,來自舌動脈,分布於扁桃體下極。靜脈血先彙入扁桃體被膜外的扁桃體靜脈叢,經咽靜脈叢及舌靜脈叢彙人頸內靜脈。
(3)扁桃體的神經:由咽叢、三叉神經的上頜神經以及舌咽神經的分支支配。
3.舌扁桃體 位於舌根部的淋巴組織,呈顆粒狀,大小因人而異,其中央部有類似於齶扁桃體隱窩的凹陷隱窩,有豐富的黏液腺。
4.咽鼓管扁桃體 位於咽鼓管後緣的淋巴組織,炎症時可阻塞咽鼓管咽口而致聽力減退或中耳感染。
(三)咽壁的構造
咽壁由內到外分別為黏膜層、纖維層、肌層和外膜層。
1.黏膜層 咽部黏膜除鼻咽部為假複層柱狀纖毛上皮外,餘均為複層鱗狀上皮,並分別與鼻腔、咽鼓管、口腔和喉腔黏膜相延續。黏膜下有黏液腺,分泌液體以濕潤咽部黏膜。此外,皮層之下尚有大量淋巴組織,與咽部其他淋巴組織構成咽淋巴內環。
2.纖維層 又稱腱膜層,位於黏膜層與肌肉層之間,主要由咽顱筋膜構成。上方附麗枕骨底及顳骨岩部,在咽後壁中線部位形成咽縫,為咽縮肌附著處。
3.肌層 包括咽縮肌組、咽提肌組和齶帆肌組3組肌群。①咽縮肌組:包括咽上縮肌、咽中縮肌和咽下縮肌3對,左右咽縮肌相會於正中的咽縫上。各咽縮肌共同收縮時可使咽腔縮小。②咽提肌組:包括咽齶肌、莖突咽肌及咽鼓管咽肌,咽提肌的各纖維束下端分散止於咽側壁上,收縮時可使咽、喉上提,咽部鬆弛。③齶帆肌組:包括齶帆提肌、齶帆張肌、齶舌肌、齶咽肌及齶垂肌,其作用是上提軟齶,開放咽鼓管咽口等。
4.外膜層是覆蓋於咽縮肌之外,由咽肌層周圍的結締組織所組成,上薄下厚,係頰咽筋膜的延續。
(四)咽的筋膜間隙
1.咽後隙 位於椎前筋膜與頰咽筋膜之間,上起顱底,下達第1、2胸椎平麵,中間的咽縫將其分為左右兩部分,兩側以薄層筋膜與咽旁間隙相隔,內有疏鬆結締組織和呢巴組織。齶扁桃體、口腔、鼻腔後部、鼻咽部、咽鼓管及鼓室等處的淋巴引流於此。嬰幼兒期,咽後隙有較多散在的淋巴組織,以上部位的感染可引起咽後隙感染,有時可形成咽後膿腫。
2.咽旁隙 位於咽後隙兩側,左右各一,形如錐體,僅以薄層筋膜與咽後隙相隔,內側以頰咽筋膜及咽縮肌與扁桃體相鄰。外側為下頜骨升支、翼內肌和腮腺包膜深麵。後壁為椎前筋膜。莖突及其附著肌又將此隙分為前隙和後隙。前隙較小,又稱肌隙或莖突前隙;後隙較大,又稱神經血管隙或莖突後隙,內有頸內動脈、頸內靜脈及舌咽、舌下、迷走、副神經和頸交感幹通過。該隙感染時,感染可沿血管、神經向上侵入顱內。
(五)咽的血管和神經
1.血管動脈來自頸外動脈的分支,有咽升動脈、甲狀腺上動脈、齶升動脈、齶降動脈、舌背動脈等。靜脈由咽靜脈叢流經麵靜脈而彙人頸內靜脈。
2.神經由舌咽神經叢、迷走神經咽支及交感神經構成的咽神經叢,司咽部的運動及感覺。鼻咽上部的感覺由三叉神經所司。
二、咽的生理學
咽為呼吸與消化的共同通道,具有呼吸、吞咽、共鳴、防禦、調節中耳氣壓以及免疫等功能。
1.呼吸功能 咽不僅是呼吸時氣體進出的通道,而且咽黏膜內或黏膜下含有豐富的腺體,對吸入的空氣有清潔、調溫、加濕的功能。
2.吞咽功能 吞咽功能是一種由許多肌肉組織共同參與的反射性協同運動。食物經口腔進入咽腔後,吞咽反射使軟齶上舉,暫時關閉鼻咽,杓會厭肌和提咽肌收縮以及舌體後縮,使會厭覆蓋喉人口,咽的吞咽反射引起喉咽和食管入口的開放,同時咽縮肌收縮,壓迫食團下移,食物經梨狀窩進入食管,咽肌癱瘓時,則會出現咽下困難或食物反流等現象。
3.共鳴與構語 咽腔為共鳴腔之一,發音時,咽可以根據發音需要而改變形狀,產生共鳴,起到增強發音效果的作用。並在軟齶、口、舌、唇、齒等協同作用下,構成各種語言。正常的咽部結構與發音時咽部形態大小的相應變化,對語言的形成和清晰度都有重要作用。
4.防禦和保護功能 主要是通過咽反射來完成。若有異物或有害物質誤咽人鼻咽腔,可借咽肌收縮而阻止其下行,並引起惡心、嘔吐反射,有利於異物及有害物質排出。
5.調節中耳氣壓功能 咽鼓管咽口的開放與吞咽運動密切相關。咽部不斷的吞咽動作,可使咽鼓管咽口經常獲得開放的機會,使中耳氣壓與外界大氣壓得以平衡,以維持中耳正常功能,從而保持正常的聽力。
6.免疫功能咽部豐富的淋巴組織是機體重要的周圍性免疫器官,是機體防禦的一道屏障,尤其是齶扁桃體,含有各個發育階段的淋巴細胞,包括B細胞、T細胞、漿細胞、吞噬細胞,能產生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既具有細胞免疫功能,又具有體液免疫功能,對侵入機體的有害物質具有積極的防禦作用。
第四節 喉的應用解剖及生理
學習目標
說出喉的軟骨支架、關節及其韌帶,喉的分區及主要結構,喉內肌的分組及其作用,喉的生理功能;闡述喉的血管、神經及喉的軟骨膜;簡述喉的淋巴、嬰幼兒喉部解剖的特點。
一、喉的應用解剖
喉位於頸前正中,上通喉咽,下接氣管。喉上端為會厭上緣,在成年人約相當於第3頸椎上緣或下緣平麵,下端為環狀軟骨下緣,約相當於第6頸椎下緣平麵。喉是由軟骨、肌肉、韌帶、纖維組織及黏膜等構成的一個錐形管腔狀器官,前麵有皮膚、筋膜及肌肉覆蓋。
(一)喉軟骨
喉的支架由軟骨構成。包括會厭軟骨、甲狀軟骨、環狀軟骨、杓狀軟骨、小角軟骨和楔狀軟骨。前3個為單一軟骨,後3個成對。
1.會厭軟骨 位於喉的上部,扁平如葉狀,上緣遊離呈弧形,莖在下端,附著於甲狀軟骨切跡的後下方。會厭分舌麵和喉麵,舌麵組織疏鬆,發生炎症時易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