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須與頸淋巴結結核、惡性淋巴瘤、頸部轉移癌等進行鑒別診斷。
“治療”
1.急性淋巴結炎初期,需要安靜休息,增加營養,足量抗生素治療,局部采用物理療法。已化膿時應及時切開引流。
2.慢性淋巴結炎一般無需治療,但有反複急性發作者應尋找病灶,予以清除,若淋巴結腫大明顯或需鑒別診斷,也可手術摘除。
二、頸部淋巴結結核
“引言”
頸部淋巴結結核多見於兒童及青壯年。空氣中的結核杆菌從口腔、鼻咽部侵入,在口、咽、鼻腔黏膜下淋巴結內形成病灶,通過淋巴循環到達淋巴結,大多引起頌下及頸上淋巴結結核。肺部原發性結核灶可經淋巴或血行播散至兩側頸淋巴結;肺門淋巴結結核則可經縱隔淋巴結上行感染,主要累及鎖骨上或頸下淋巴結。
“臨床表現”
輕者僅有淋巴結腫大而無全身症狀;重者可伴有體質虛弱、營養不良或貧血、低熱、盜汗、疲倦等症狀,並可同時有肺、腎、腸、骨等器官的結核病病史。起初可在下頜下或頸側發現單個或多個成串的淋巴結,緩慢腫大、較硬,無疼痛,與周圍組織無粘連。病變繼續發展,淋巴結中心因有幹酪樣壞死,組織溶解液化變軟。炎症波及周圍組織時,淋巴結可彼此粘連成團,或與皮膚粘連,但皮膚表兩無紅、熱及明顯壓痛,捫之有波動感。膿腫破潰後形成經久不愈的竇或瘺,溢出稀薄樣膿液。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一側或雙側頸部出現多個腫大淋巴結,呈串珠狀,與皮膚及周圍組織粘連,或潰破皮膚形成遷延不愈的瘺會,一般可作出診斷。過去有結核病史或與結核患者密切接觸史,結核菌素試驗陽性、X線胸片示肺部或縱隔淋巴結有結核病灶者,應高度懷疑本病。淋巴結穿刺細胞學檢查一般可確診。診斷困難者,可摘除淋巴結做病理檢查。
本病須與急性和慢性淋巴結炎、惡性淋巴瘤、轉移癌、神經鞘瘤、鰓裂囊腫等鑒別。
“治療”
結核性淋巴結炎的治療以全身規則、聯合、全程督導抗結核治療為原則,局部治療為輔。為排除腫瘤,也可摘除淋巴結,行病理檢查。
1.一般治療 注意休息,加強營養,生活有規律等。
2.化學療法 多采用異煙肼加鏈黴素的聯合療法。
3.局部治療 少數局限的、較大的、數目多、能活動的淋巴結,無明顯液化者可考慮手術摘除;已形成寒性膿腫而未穿破者,可穿刺抽膿;寒性膿腫形成潰瘍或竇道者,在感染不嚴重的情況下,可行局部刮除術。
三、頸部神經鞘膜瘤
“引言”
神經鞘膜瘤是頸部常見的良性腫瘤,起源於神經鞘膜的Schwarm細胞,較多發生於迷走神經、頸交感神經和舌咽神經。其多數為孤立的,不含神經成分,有完整的包膜,質實,呈圓形或結節狀,生長緩慢,很少惡變,常壓迫鄰近組織。目前發病機製不明確。
“臨床表現”
多位於頸動脈三角區,為孤立性腫塊,生長緩慢,有完整包膜,較少發生惡變。腫塊較小時,常無症狀,偶爾患者於無意中摸到腫塊。腫塊較大時向上向內生長可壓迫咽鼓管,引起聽力下降、耳鳴、鼓室積液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壓迫鼻腔可阻塞後鼻孔,可出現閉塞性鼻音、鼻阻塞症狀;向咽側壁突出,可引起吞咽不暢及講話含糊不清;壓迫神經,出現相應的神經受壓症狀,如:腫塊壓迫迷走神經時出現聲音嘶啞;壓迫舌下神經時出現舌偏斜;壓迫頸叢出現Horn-er綜合征;壓迫膈神經引起患側膈肌升高。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查體可診斷。檢査與輔助檢查包括①一般征象:頸部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左右活動好,上下活動受限,伴有或不伴有神經壓迫症狀。腫塊不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觸壓腫塊時,可激發放射性疼痛、刺痛或觸電麻木感,如腫塊起源於迷走神經,加壓時可出現咳嗽、氣促、心律改變。②B超、CT、MRI、DSA檢查可進一步明確診斷。注意位於頸動脈三角區的神經鞘膜瘤與頸動脈體瘤鑒別。DSA對鑒別兩種腫瘤具有重要意義。③一般經過臨床檢查多可確診,不必進行活組織檢查。必要時可做穿刺活檢,手術中做冷凍檢查。
本病需與急性和慢性淋巴結炎、惡性淋巴瘤、轉移癌、鰓裂囊腫、甲狀腺腺瘤、腮腺混合瘤,頸動脈體瘤等鑒別。
“治療”
手術切除是目前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依據腫塊的位置通常采取經頸外、經口內,或兩者聯合人路手術途徑。
四、頸部惡性腫瘤
(一)頸部原發性惡性腫瘤
頸部常見原發性惡性腫瘤為惡性淋巴瘤,是原發於淋巴結或淋巴結外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常發生在頸部、腹部和縱隔淋巴結,也可發生在淋巴結以外的淋巴組織,以胃腸道、咽淋巴環、皮膚最常見。根據病理學特征分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兩大類。多見於男性青壯年,淋巴結腫大通常首先出現於一側或兩側的頸側區。初期腫大的淋巴結散在、質略硬、無壓痛、尚活動,隨病程發展腫大的淋巴結出現粘連,生長迅速,腋窩、腹股溝淋巴結和肝脾出現腫大,並伴有不規則高熱。臨床明確診斷往往需要進行淋巴結病理檢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