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口腔頜麵部腫瘤(2 / 3)

“診斷與鑒別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穿刺物和X線檢查進行診斷。牙源性囊腫與成釉細胞瘤,尤其是囊腫與成釉細胞瘤同時存在的病例,有時很難區別,須借助病理檢査方能最後確診。

“處理”

外科手術摘除。術前X線攝片,明確囊腫的大小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選用適宜的切口和方式進行手術。如伴有感染須先控製炎症後再做手術治療。

第二節 良性腫瘤和類腫瘤病變

學習目標

說出成釉細胞瘤、多形性腺瘤、血管瘤、牙齦瘤的概念;闡述多形性腺瘤的類型及特點;簡述成釉細胞瘤、多形性腺瘤、血管瘤、牙齦瘤的主要臨床表現及處理原則。

“引言”

在口腔頜麵部腫瘤中良性腫瘤多於惡性腫瘤,某些良性腫瘤形態上屬良性,病程較長,但浸潤生長,切除後易複發,其生物學行為介於良性與惡性之間,稱“臨界瘤”。良性腫瘤和類腫瘤以牙源性及上皮源性腫瘤多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臨床上常見成釉細胞瘤、涎腺多形性腺瘤、血管瘤、牙齦瘤等。

★案例

患者,女,48歲。無意中發現左側耳垂下腫塊2年,腫塊緩慢生長,中等硬度,與周圍組織無枯連,大小約3cm×2.5cm×2cm,實性有結節,無麵肌癱瘓表現。B超檢查:左側肥腺區占位性病變;X線造影顯示:腮腺主導管受壓移位、彎曲、變細,且無中斷現象。

問題:①根據上述病情,給出你的診斷;②提出相關鑒別診斷,給出合理理由。

一、成釉細胞瘤

“臨床表現”

成釉細胞瘤是一種常見的牙源性頜骨中心性上皮腫瘤。多為良性,因其具有浸潤性,手術不徹底易複發,有惡變的可能,屬臨界瘤。

成釉細胞瘤多發生於青壯年,好發於下頜體和下頜角部,生長緩慢,病程可長達數年至數十年。初期無任何症狀,隨腫瘤增大可使頜骨膨大,造成麵部畸形。腫瘤壓迫可使牙槽突吸收,導致牙鬆動、移位或脫落,咬合關係紊亂。腫瘤繼續增大,可使領骨外板變薄甚至發生病理性骨折。腫瘤可為實性或囊性,或二者兼有。後者可捫及乒乓球樣彈性感。穿刺可抽出黃褐色液體。嚴重時可影響下頜骨的運動度,導致功能障礙。腫瘤向口內突出者常見對頜牙的壓痕,甚至發生創傷性潰瘍。若繼發感染可出現化膿、潰爛、疼痛。

“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X線特點可作出初步診斷。最後確診仍需依靠病理檢查。

X線檢查:囊性區顯示為多房性圓形或橢圓形的重疊陰影,單房較少見;實性區顯示為蜂窩狀密集、重疊透光陰影;囊壁邊緣不齊,有半月形切跡,波及牙常有不規則的牙根吸收。

“處理”

外科手術治療。為防止複發和惡變,原則上應在腫瘤外正常組織0.5cm處行方形切除或整塊切除,並可立即植骨。如手術前不能確診時,術中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證實惡變者,按惡性腫瘤的手術原則處理。

二、涎腺多形性腺瘤

“臨床表現”

多形性腫瘤又名混合瘤,含有腫瘤性上皮、黏液樣組織、軟骨樣組織,在唾液腺腫瘤中最為常見。好發部位依次是腮腺、下頜下腺、齶部小唾液腺,舌下腺極少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30~50歲多見,女性多於男性。

涎腺多形性腺瘤病程較長,多數表現為無症狀緩慢生長的腫塊,邊界清楚,中等硬度,活動,實性、結節狀,突起處可有囊性變。發生於腮腺時,可引起耳垂上抬、麵部畸形等。當腫瘤突然生長迅速,局部出現疼痛、麵神經麻痹、腫瘤固定、局部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時,應考慮腫瘤惡變。

“診斷”

根據病史、臨床表現、B超、CT、磁共振等不難診斷,特別是涎腺造影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涎腺造影X線片顯示良性占位性病變,腺體充盈性缺損,導管受壓移位、彎曲,管壁光滑,典型者分支導管移位包繞腫瘤呈“抱球狀”。受壓骨質有邊緣整齊的吸收現象。惡變時,則導管中斷、缺損,腺體為不規則的阻射影像。一般不主張術前做活體組織檢查,多在術中快速冷凍切片明確診斷。

“處理”

多形性腺瘤治療的有效方法是手術切除。腮腺多形性腺瘤應采取保留麵神經的腮腺淺葉及腫瘤切除術。下頜下腺多形性腺瘤應包括下頜下腺及腫瘤切除。齶部小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應行腫瘤及黏膜切除,骨質有凹陷者,應包括部分骨質切除。

三、血管瘤

“臨床表現及類型”

血管瘤起源於殘餘的胚胎成血管細胞。口腔頜麵部是血管瘤的好發部位,約占全身血管瘤的60%,而其中絕大多數發生在麵頸部皮膚、皮下組織和口腔黏膜。主要發生於嬰兒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

根據病理特點血管瘤分為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和蔓狀血管瘤3類。-其中前兩類在臨床上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