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潛規則一:自我修煉,練好內功能抗大壓(1)(3 / 3)

你有沒有獨立自主的習慣,從你的生活方式中,就可以看出,你要學著獨立去生活,自主地去做些事情,因為一個成大事者是不會在生活中依賴他人的。

當你作為一個生命呱呱墜地,可能就已經習慣了父母的嗬護與撫養:饑餓、寒冷、病痛、挫折……似乎都有人在為你遮擋。而現在,你長大了,步入了社會,走向了你自己的生活,你是否想過:你能生存嗎?你能適應社會嗎?你能活得很好嗎?從這一刻開始,你的精神支柱就是你自己,隻有你才能對你自己負責!

安傑談起他在美國的一段經曆:那時為了16歲的兒子能夠成才,狠下心來,送他到一所遠離住家卻十分有名的學校去念書。那個稚氣未脫的小夥子每天都需要轉三站公共汽車,換兩次地鐵,穿越紐約最豪華和最肮髒的兩個街區,曆時三個多小時。而紐約的地下鐵又是世界上最亂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每天都有搶劫、強奸、甚至殺人的事件發生。為什麼安傑讓自己的兒子放著附近的高中不讀,而冒那麼大的風險,整天奔波於那危險的路中呢?

一方麵固然因為兒子考上了世界的名校,另一方向更是為了培養兒子獨立生存的能力。在美國,16歲的孩子應該是具有獨立人格和精神的。安傑始終認為: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要經過這一關,都要穿越這樣的危險地帶,否則就難以在這錯綜複雜、險象橫生的環境中生存下去。他告訴兒子說:人生的道路是更危險的,因為人生隻有去,沒有回,走的是隻能走一次的路線,而每一步跨出去都是自己不曾熟悉的道路,若一步稍有不慎,你的整個人生都將遭到打擊或挫折。所以他在給兒子的信中著重寫道:“年輕人,你漸漸會發現,當你個人獨行的時候,會變得格外聰明,當你離開父母的時候,你才會知道父親是對的。”所以,一個欲成大事者應該養成獨立生活的習慣,並且用這種習慣去麵對世界,麵對生活中的一切。

也許,你會遇到一些問題:覺得社會太黑暗,抱怨別人太勢利,感受了人世間的冷暖之後,你變得孤獨,寂寞,總有許許多多不能名狀的情緒要發泄。這時,你應該想一想:這是為什麼?其實,你隻是在潛意識裏認為自己隻不過是一個“孩子”,一個外表成熟而內心卻仍然依附著過去扶持著你的力量的孩子。也就是說,你還沒有獨立,不能獨自承擔這許多事情。所以你活得不順心、不積極,沒有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沒有找準自己的位置。

我們活在這個世上,不能沒有獨立。而這一切,又都隻能靠你自己,因為你自身就是你自己的生存環境之一。你才是你自己的主人。魯迅先生的故事不知被多少人傳誦:魯迅小時候,由於家道的敗落和父親的病情,使還是孩子的魯迅過早地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他不僅要學習,還要每天往返於藥店與當鋪之間,去為生活而奔波。可即便如此,他還是不忘自強不息地奮鬥。一次,由於上學遲到,老師對他加以批評,魯迅從此在自己的書桌上刻上了一個“早”字,這不僅僅是對自己的提醒,更是一個人人生觀的體現:自立、自強。

當一個人獨立了,放棄了依賴性的時候,當一個人真正為自己負責的時候,他就會變得無比強大。養成獨立生活的習慣,是你成大事的第一步。

一個女孩子可能是很柔弱的,但當她成為一個母親之後,當她必須為生活而奔波的時候,她的身上將因為自己的責任而迸發出無比強大的力量,這就是獨立的強大。天助自助者,社會需要堅強自立的人,任何人都不願意與一個軟弱無力,隨時會倒在自已身上的人呆在一起。隻有你能為自己負責了,你才可能更多地得到別人的幫助。你自己就是你自己,這毋庸置疑。在這個世界,沒有人會陪你一生一世,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學會獨立地生活。

一個嬌生慣養、從來沒有出過遠門的孩子,要想迅速地成熟起來,最好的方法是讓他遠離父母,去過獨立的生活。正如一個嬰兒,隻有當他掙脫了雙親扶持的雙手,自己一步一步地向前邁進,我們才會驚喜地叫道:寶寶會走了。

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社會的進步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出現了異化,每個人都充滿了智慧,又都有一副適應自己人生經驗的“如意算盤”。

然而,誰也無法在課堂上、書本中和家庭裏教會你如何自如地處理各種複雜的社會關係、人際關係和利害關係,如何克服自身的惰性和弱點,以一個成熟者的目光來審視世界上的一切。隻有獨立地去麵對、去體驗,才會獲得這些知識。正如一位先哲所說,若想讓小鳥學會飛,就讓它飛吧。

每個人都可能有這樣的經驗,被一位朋友領著穿過幾條不曾到過的小巷,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第二次自己來時,竟然無法辨認上次走過的路。隻有按圖索驥,走一路問一路,再來時我們才能十分肯定地找到要找的目標——這就是獨立的境界。

獨立的境界是美妙的,獨立的習慣卻是需要我們自己去學習和培養的。獨立地麵對社會、麵對自然、麵對你自己、麵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