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潛規則一:自我修煉,練好內功能抗大壓(3)(2 / 3)

有的人在工作中稍不如意,就放下不幹了或等待明天再幹,這樣一拖再拖,就有很多的事情給拖拉下來,而時間卻悄無聲息地流失了。如果你有這樣的習慣,那你就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

對付拖拉,有三種有效對待的辦法:

第一,養成良好的習慣

許多人的拖拉,是因為形成了那樣的習慣。對於這樣的人,無論用什麼理由,都不能使他自覺放棄拖拉習慣。因此,需要重新訓練,培養他們良好的積極工作的習慣。

第二,確定工作的重要程度

一個人再拖拉,到了非幹不可的時候他就不得不幹了,正如房子著火了,他就不得不迅速逃生一樣。明白了工作的重要性,他就不會再拖拉下去,以免造成危害和其他人的不滿。

第三,委托他人

有的時候,你拖拉的原因也許是你不喜歡做,這或許與你的個性或專長有關。這時候,你可以把它委托給別人去做。這樣,事情也做了,你也不拖拉,對雙方都是件好事。

(2)消除“時間瓶頸”

所謂時間瓶頸,就是浪費時間多半源於單位的領導或家長、教師,正如瓶頸多半位於瓶的上端一樣。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根據不同的對象,采取相應的對策:

①對“聽而不聞”的人

應采取以下辦法:慎選談話的時機,不要在他繁忙或心緒不佳的時間與他聯係;談話時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先盡量指明與他談論的事對他的利害關係;一旦發現他聽不進你的話語,則盡快結束交談,另找時間再談。

②對見異思遷的人

應多作詢問,讓他在解答時發現問題,通過研討,迫使他改變主意,並決定工作次序和完成工作的時限,盡量避免中途變卦而浪費時間。

③對以你為聽眾的人

應盡量不發問,一邊聽,一邊思考,在聽話過程中,顯示心事重重的態度,有禮貌地打斷他的話,提出問題,共同研討。

美國威斯汀豪斯電器公司前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唐納德·C·伯納姆提出了提高效率的三原則,這就是當你處理任何工作的時候,都要提出三個“能不能”的問題,以達到節約時間的目的。

第一,能不能取消它?

那些完全不必去做的事情,那些完全不必應酬的交往,應該決然“刹車”。“有所不為,而後有所為”不怕舍棄一些什麼,才能得到一些什麼。

第二;能不能與別的工作合並?

這就叫合並節約時間法。把能夠合並起來的事盡量合並起來辦,一舉兩得,無形中提高了效率。星期日去探望友人、同學,不妨在途中順便跑跑書店。

第三,能不能代替它?

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用費時少的辦法去代替費時多的辦法,殊途同歸,可以節約很多時間。打電話同寫信一樣可以達到互相交流、傳遞信息的目的,但打電話可少費時間;騎自行車辦事快就不要走路;看電影與看電視都可達到娛樂的目的,在家看電視就可節約路途往返的時間。由此可見,最簡便的辦法往往包含著較高的效率。

一項大的工作可以首先分解成若幹小的部分,然後對每個小部分再問三個“能不能”,提高效率的途徑就更會逐步顯現出來。

(3)安排時間表

既然合理的利用時間可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有助於事業的成功,我們就應該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製訂一個可行的、適宜自己的待辦計劃表。在待辦計劃表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份計劃時間表,首先應該簡單明了,使你在百忙中隨意瞄幾眼,就可一目了然,明白馬上需要做什麼事。

①依賴記憶

在睡覺之前想想第二天的工作是個很好的方法。在確定所有的工作後,人就可以安穩入睡,不會滿腦子胡思亂想。

利用記憶記住你的工作之後,你的腦子就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解決問題。有時候當我們的問題存在於腦海中時,睡夢中會突然跳出一個理想的解決之法,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有所思就有所夢。當我們真正地利用了我們的潛意識來解決問題時,我們就會發現,它的作用是驚人的、不可思議的。

有了計劃,潛意識就要完成它,而記憶會替你完成。人腦就像一個平行處理器,許多工作在腦中可以同時處理,一旦記下了一定的事物,大腦就會把它轉移到潛意識中,不知不覺地開始研究解決它的辦法。

②適時檢查計劃表

有了計劃表,是否嚴格地執行了,還需要適時地檢查。晚上睡覺前,再翻一翻你前一天的計劃表,看一看你執行的情況和進度,會有助於你來日工作的安排和完成。

學生都知道,英語中的英語單詞是最難記憶的。其實,如果你製定一個計劃表,每天完成十個單詞的記憶任務,定時檢查,督促保證完成,那麼一年過去,你就可以掌握3650個單詞,兩年之後,你所記的單詞已足夠你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寫作和運用了。一天記十個並不難,難的就在於一絲不苟地堅持下去。因此,光有計劃表是不行的,還需要適時檢查,督促計劃表的按時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