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你每件事都多做一點,每一件別人不願意做的小事,你都願意多做一點,你成大事的機會就會多一點。
因此,成大事最重要的秘訣,就是從做別人不願意做的小事開始。
因此,做事不可以被大小限製,被時間限製,被空間限製。人生三不朽,日立德、立功、立言。因而,需要具有超越自我、超越時空的觀念,跳出大小的圈子,成就最普通而又最特殊,最平凡而又最高尚,最渺小而又最偉大的事業。
不因小而損害大,不因少而損害多。拋棄大小的競爭,拋棄高下的念頭,拋棄富貴的欲望,而一心一意從小事做起,就是洗廁所、掃大街,也會比別人打掃得更幹淨。
越是那種埋怨自己工作價值渺小的人,真正給他們一份困難的工作時,他們越是退縮而不敢接受。具有十成力量的人,去做僅僅需要一成力量的工作,其中有生命的意義和悠閑的心情。在長遠的人生中,這種生命的意義和悠閑的心情對於人格的形成與擴展,有決定性的幫助。
許多白手起家而事業有成的人,在小學徒或小職員的時候就能以最高的熱忱和耐心去麵對上司給予他們的小工作,這是非常普通的事實。我們不可能用數量來衡量工作的大小,“大在小之中”而不是“小在大之中”。猴子,沐浴過後給它穿上堯的衣服,戴上舜的帽子,而猴子依然是猴子,人們不會稱這隻猴子為人。
點評:
所有的成大事者都是在小事中尋找出大課題。而成大事的機會往往就隱藏在別人不願去做的小事上。
15.吃虧是福
在人際交往中懂得並善於吃虧的人能輕而易舉地為成大事編織完美的關係網,因為吃虧是福。
天玄子說:“利人就是利己,虧人就是虧己;讓人就是讓己,害人就是害己。所以說:君子以讓人為上策。”呂子也曾經說:“退己而讓人,約束自己而豐厚他人,所以群眾樂於被用,而所得是平時的幾倍。”所以說:“謙遜辭讓,是人性中的第一美德。”
與人相處,不僅利不能貪,功也不能貪,名也不能貪;不僅功要讓,利也要讓,名也要讓。有一分退讓,就受一分益;吃一分虧,就積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驕慢,就多一分侮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分災禍。
一個人,對於事業上的失敗,能自任這方麵的錯誤,就能讓人感德;在有成就時,能讓功於他人,就能讓人感恩。老子說:“事業成功了而不能居功。”不僅成功讓功,對待名譽也要讓名,對待利益也要讓利,對待善也要讓善,對待得也要讓得。凡是壞處就歸於自己,好處都歸於他人。他人得到名,我得他這個人;他人得到利,我得到他這個心。二者之間,輕重怎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分寸了。
讓人為上,吃虧是福。所以曾國藩說:“敬以持躬,讓以待。敬就要小心翼翼,事情不分大小,都不敢忽視。讓,就什麼事都留有餘地,有功不獨居,有錯不推諉。念念不忘這兩句話,就能長期履行大任,福祚無量。”史措臣說:“自謙,人們就服從;自誇,人們就懷疑。我恭敬就可以平人的怒氣,我貪婪就可以啟發人們的爭端,這都是在於我的為人而已。”
現實生活中,脫離不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人之間,不能沒有交往。有交往,就必須有個準則,使大家共同遵守,才不致於亂套,這就是對待人的道理。對待人的道理,最高的準則,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一切在於求取最完美最高尚的道德。”能有所追求,一方麵在心中有所持守,另一方麵在執行時有所遵循。這就是準則,又稱之為規範。
《大學》裏說:“《詩經·商頌·玄鳥篇》中說:‘國君的都城有千裏廣大,都是人民居住的地方。’《詩經·小雅·綿蠻》篇中說:‘綿蠻鳴叫的黃鳥,棲息在山上的一角。’孔子評論說:‘從居住的地方來說,黃鳥尚且知道它應當棲息的地方,這樣的人連黃鳥都不如呀!’《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道德深遠的文王啊!不斷地發揚光大,沒有一件事不小心恭敬的。’在岐周做君主時,能行仁政;在殷朝做臣下時,能恭敬謹慎地辦事;在家中做兒子時,能孝敬父母;做家長時,能慈愛寬厚;在與國人交往時,能做到誠信。”這裏的仁、敬、孝、慈、信,就是人們交往的一個最好準則。
點評:
由此可知,懂得吃虧是福的道理,的確是方圓做人欲成大事的一大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