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自以為是、剛愎自用型
三國時代的馬謖自認為從小熟讀兵書,深知用兵之道,在守街亭時不聽副將王平的勸阻,執意要把營寨建在高山之上,結果被魏軍團團圍住,幾次突圍沒有成功,加上水源又被攔截,軍心動搖,終被魏軍擊敗,街亭失守。麵對魏軍的長驅直入,幸虧諸葛亮大智大勇,上演了一出空城計,方才轉危為安。馬謖的錯誤造成街亭失守,軍紀不容,諸葛亮不得不揮淚斬馬謖,從此,馬謖一直就成為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典型人物。
連馬謖這樣博學多才的人都能犯下彌天大錯,又何況普通人呢?一些人自認為自己比別人聰明,分析力比別人強,聽不進不同的意見,總以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是最好的。當別人對他的一些觀點或看法提出不同的意見時,他常認為沒有必要進行修改。對別人的意見或建議,輕易地給予否決,自己又提不出更好的方法來。思維方法是以偏概全,以點概麵,偏激、固執,不易與人合作。這樣的人當然不能與之合夥創業。
缺點當然不可避免,對於一般的缺點與局限,我們在選擇合夥人時不能求全責備,要求對方十全十美,這事實上是辦不到的,因為我們自己都不是十全十美。但對於具有上麵所言的三種缺點與局限的人,我們一定不能與他們合夥創業,因為這些缺點錯誤是本質性的錯誤,是長期形成的,一時半刻也改不了。
人也不可一眼看透,識別人是相當困難的。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一首詩中寫到:“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才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在這裏,白居易強調了識別人的兩個基本方法,第一:實踐——試玉要燒三日滿;第二:時間——辨才須待七年期。這些方法都值得我們在甄別不可以合夥者時學習和借鑒。
點評: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你成大事的合作夥伴。你成功與否,關健在於有沒有選好合作夥伴。所以,寧可不選,不可錯選。在這方麵,一定要“心機”縝密。
7.與夥伴們分享榮耀
成大事之人都是有“心機”之人,他們非常明白:一個人分享成果“吃獨食”,會引起其他人的反感,從而為下一次合作帶來障礙。
正確對待榮譽的三種方法是:感謝、分享、謙卑。我們要強調分享,與人分享是一種獲得別人真誠合作的“心機”,亦是成大事的基礎。
美國有家羅伯德家庭用品公司,八年來生產迅速發展,利潤以每年18%~20%的速度增長。這是因為公司建立了利潤分享製度,把每年所賺的利潤,按規定的比率分配給每一個員工,這就是說,公司賺得越多,員工也就分得越多。員工明白了“水漲船高”的道理,人人奮勇,個個爭先,積極生產自不待說,還隨時隨地地挑剔產品的缺點與毛病,主動加以改進。
與人合作,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當你在工作和副業上幹出點名堂,小有成就時,這當然是值得慶幸之事,你也應當為自己高興。但是有一點,如果這一成績的取得是大家集體的功勞,或者離不開他人的幫助,那你千萬別獨占功勞,否則他人會覺得你好大喜功,搶占了他人的功勞,如果某項成績的取得確實是你個人的努力,當然應該值得高興,而且他人也會向你祝賀。但對於你來說,千萬別高興得過了頭,一來可能會傷害有些人的自尊心,另一方麵,現實社會中害“紅眼病”的人不少,如果你過分狂喜,可不逼得人家眼紅嗎?
有一位卡凡森先生很有精力,他是一家出版社的編輯,並擔任下屬的一個雜誌的主編。平時在單位裏上上下下關係都不錯,而且他還很有才氣,工作之餘經常寫點東西。有一次,他主編的雜誌在一次評選中獲了大獎,他感到十分榮耀,逢人便提自己的努力與成就,同事們當然也向他祝賀。但過了個把月,他卻失去了往日的笑容。他發現單位同事,包括他的上司和屬下,似乎都在有意無意地和他過意不去,並回避著他。
過了一段時間,他才發現,他犯了“獨享榮耀”的錯誤。就事論事,這份雜誌之所以能得獎,主編的貢獻當然很大,但這也離不了其他人的努力,他們當然也應分享這份榮譽。他們不會認為某個人才是惟一的功臣,總是認為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自己“獨享榮耀”,當然會引得別人不舒服,尤其是他的上司,更會因此而產生一種不安全感,害怕失去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