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藉妥協的和平時期,來扭轉對你不利的劣勢。對方提出妥協,表示他有力不從心之處,他也需要喘息,說不定他根本要放棄這場“戰爭”;如果是你提出,而他也願意接受,並且同意你所提的條件,表示他也無心或無力繼續這場“戰爭”,否則他是不大可能放棄勝利的果實的。因此“妥協”可創造“和平”的時間和空間,而你便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引導“敵我”態勢的轉變。
——可以維持自己最起碼的“存在”。妥協常有附帶條件,如果你是弱者,並且主動提出妥協,那麼可能要付出相當的代價,但卻換得了“存在”;“存在”是一切的根本,因為沒有“存在”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也許這種附帶條件的妥協對你不公平,讓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換得存在,換得希望,相信也是值得的。
不過,“妥協”要看狀況。
第一,要看你的大目標何在,也就是說,你不必把資源浪費在無益的爭鬥上,能妥協就妥協,不能妥協,放棄戰鬥也無不可。但若你爭的本就是大目標,那麼絕不可輕易妥協。
第二,要看“妥協”的條件,若要麵子就要求麵子,要裏子就要求裏子,但不必把對方弄得無路可退,這不是為了道德正義,而是為了避免逼虎傷人,是有利害考量的;更何況,除非你把對方殺了,否則他的力量是永遠存在的。如果你是提出妥協的弱勢者,且有不惜玉石俱焚的決心,相信對方會接受你的條件。
總之,“妥協”可改變現況,轉危為安,是戰術,也是戰略,更是成大事的智慧。
點評:
“妥協”其實是非常務實、通權達變的叢林智慧,凡是能成大事者,都懂得在恰當時機接受別人的妥協,或向別人提出妥協,畢竟人要生存,靠的是理性,而不是意氣。
9.退有時就是最好的進
退是為了進,有時候隻有退才能更好的進,適當時機的退是成大事的一種眼光和魄力。
“退避三舍”是出自於春秋時期的、一個著名的成語,也是當時一個謀略的故事。
晉文公重耳在國外流亡時,輾轉來到楚國,楚成王把他當作國君一樣的貴賓對待。一天,成王在為重耳舉行的宴會上問道:“公子要是回到晉國當國君以後,用什麼來報答我呢?”晉文公當時答道:“玉石、美女和綾羅絲綢你們都有,珍奇的鳥羽、名貴的象牙就產在你們國土上,流落到我們晉國去的,不過是你們剩餘的物資,我不和道拿什麼來報答你們。”楚成王還是抓住這個話題不放,繼續說:“即使就像你說的那樣,你總得給我們一點報答吧!”重耳考慮了一下說道:“如果你托您的福,能夠返回晉國,有朝一日不幸兩國軍隊在中原相遇,我將後退三舍回避您,以報答今日的盛情。若這樣做還得不到您的諒解,我也就隻有驅馬搭箭與您周旋一番了。”
公元前632年,晉文公采納中軍元帥先軫的計謀,離間了楚國與齊、秦的關係後,又離間了曹、衛與楚的關係。楚國被激怒,楚令尹子玉立即率軍北上,征代晉國。
晉文公見楚軍逼近,便下令晉軍後撤90裏(古時一日行軍30裏為一舍,90裏即為三舍)。晉軍後撤引起將士不解,他們認為,晉國之君躲避楚國之臣,這是一種恥辱的舉動;何況楚軍在外轉戰多時,攻宋國一直不能克,士氣已經衰竭,晉軍不應後退。晉臣狐偃向大家解釋說,國君這樣做,是為了報答當年楚國的恩惠,兌現“兩國若交兵,退避三舍相報”的諾言。如果國君以前說的話不算數,我們就理屈了。
其實,晉文公下令退兵90裏,一方麵是為了實現諾言,更重要的還是軍事上的需要,想以此法來激勵晉軍將士,同時也使晉軍避開楚軍的鋒芒,進一步養成楚令尹子玉的驕橫情緒,然後選擇有利的時機和地勢同楚軍會戰。
果然,晉軍撤到城濮後,宋、齊、秦等國也分別派來了軍隊,支持晉文公的行動。而在楚軍中,一些將士見晉軍撤退90裏,也主張就此撤軍返楚。但是,子玉卻堅決不同意,他認為,晉軍的後撤是懼怕楚軍的表現,於是率領楚軍緊迫不舍,一直到城濮的一個山頭下駐紮下來。結果,城濮一戰,楚軍被晉文公率領的聯軍大敗。
“退避三舍”,其中包含著多層謀略,如借守信用,實現諾言,以爭取輿論的支持,掌握戰爭主動權;欲擒故縱,借以縱敵驕傲;避敵之鋒芒,疲憊消耗故兵士氣;以退為進,尋找破敵最佳突破口等等。這一謀略是最基本的,應該說是晉文公動用了以退為進的戰略。
以退為進是現代商戰爭霸中的重要謀略。在商場競爭中,一個經營者如果不懂得以退為進的謀略,就會在盲目前進中碰壁。反之,當你所經營的產品出現市場疲軟,難以銷售的時候,當你與競爭對手在實力對比上相差懸殊,難以戰勝對手的時候,不妨采用退一步的策略,以退求進,定能比盲目進取獲更大的成效。美國著名企業美國鋼鐵公司就曾成功地運用這一謀略反敗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