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潛規則六:巧舌如簧,從說話中尋找突破口(3)(2 / 3)

有時候為了避免直言相告,還可巧妙地尋找借口來為自己解圍或是保全他人的麵子。

舞會上別人邀你,你內心實在不想跟他跳,可說:“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達到謝絕目的,又不傷別人的自尊心。

別人與你相約同去參加某一活動,但屆時你忘記了;或過後生悔,未去赴約。直說出原因,將會影響別人對自己的信任,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一般情況下,失約的可能原因有身體不適、家中有事、客人來訪等,你可挑選較合情理的一種,作為事後的解釋。

為了避免直言,運用各種暗示,以含蓄、隱晦的方法向對方發出某種寓著自己真實想法、態度的信息,以此來影響對方的心理,使對方明白自己的心意,這也不失為一個妙招。

一次,某鄉黨委為了加強機關幹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麵作了一係列規定。決定由曾在鄉屬企業擔任過多年負責人,不久前剛調到機關任傳達工作的一位老同誌負責考勤登記。這位老同誌認為這項工作易得罪人,不願意幹。說自己過去就是因為做事太認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訓”。

聽了他的話,鄉黨委書記委婉地講了一個故事:某電影導演,為拍部片子四處尋找合適的演員。一天,發現了一個合適的人選,便通知他準備試鏡頭。這個人十分高興,理了發換上新衣,對著鏡子左照右看,總感到自己的兩顆“犬牙”式的牙齒不好看,於是到醫院把牙齒拔掉了。後來,當他興致勃勃地去報到時,導演一見到他就很失望地說:“對不起,你身上最珍貴的東西,被你自己當缺陷給毀掉了,我們的影片已不再需要你了。”

故事講完後,這位老同誌懂得了“堅持原則,做事認真”正是自己最好的品質,於是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務。

點評:

在與人交談中,慷慨激昂,鋒芒外露,固然是一種本事,但細語聲聲,婉言相告,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種本事。

9.話出口時要留心

成大事者須是謹慎之人尤其在說話方麵。因為禍從口出,所以話出口時須三思。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方言不同,往往同樣一句話,意義卻完全相反,你以為侮辱,他以為尊敬,你以為尊敬,他以為侮辱,所以古人才有“入境隨俗”的主張。

我們在說話時一定要多加留心,不要犯了別人的忌諱,而導致人際關係破裂,從而給成大事設下障礙。

從前有個浙江人,到北方去做官,他的妻子也是南方人。有一天,太太教女仆洗衣服,她說:“洗好後,出去晾晾”。晾晾的字音,南方人讀做浪浪,浪浪在北方是不好聽的詞。女仆聽了,當然覺得奇怪。太太詢問原因後出口笑罵道:“堂客!”堂客在江蘇、浙江一帶,是罵人的名詞,女仆聽了,急著說:“太太,不敢當”!太太又問其所以,才知道原來在湖北等省,“堂客”是尊敬女人的意思。

這是一個笑話,卻可證明方言意義的不同。比方你稱呼人家的小男孩,叫他小弟弟,總不算錯吧?但是在太倉人聽來,認為你是罵他;比方你對老年男子,叫他老先生,總算不錯吧?但是在江蘇嘉定人聽來,當你是侮辱他。你在安徽,稱朋友的母親,叫老太婆是尊敬她;但是你在江浙地方,稱朋友的母親為老太婆,那簡直是罵她了。又如,我國華南各地稱女子叫姑娘,是表示尊敬,和小姐一樣意思,而華北各省則不然,姑娘是妓女的代名詞。各地的風俗不同,說話上的忌諱各異,你與人交際,必須留心對方的避諱話。一不留心,脫口而出,最易令人不快。

雖然對方知道你不懂他的忌諱,情有可原,但在你總是近乎失禮,至少是你犯了對方的忌諱,在友誼上是不會增進的。比方你對江浙人罵一聲混帳,還不是十分嚴重,你如果罵北方女子一聲,那就會被認為是奇恥大辱,非與你大肆交涉不可。從前有一位小學教師,為了一些小爭執,罵學生的母親混帳,不料這位女家長,是一個北方人,因此向學校當局大興問罪之師,要那位舉出他混帳事實來。原來“混帳”二字,在北方人是女子偷漢的意思,這種解說使問題顯得嚴重了,學校當局雖一再道歉,聲明誤會,還是不肯罷休,隻好請出他人勸解,才算了事。這近乎笑話的故事,更足以證明方言上的忌諱是必須特別留心的。

點評:

留心對方忌諱,在交際上原是小事,在彼此交誼上卻有極大影響,你在社會上做人,要成大事,必是冤家越少越好。如果你說話不識忌諱而多招空心冤家,那真是得不償失了。

10.不怕難下手,就怕不開口

與人交往中若是遇上了糟糕的沉默,請你找準切入點,勇開“金”口,去打破它,千萬不要放任它,那樣將會更加糟糕。

打破沉默局麵通常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深入分析引起沉默的真實原因。如張三因患急性咽喉炎而不願說話,你卻以為張三對你說話的主題沒有興趣,於是轉換話題想打破對方的沉默狀態,那肯定是難以奏效的。二是在打破沉默的過程中,不要給對方以壓迫感。隻有巧妙地打破沉默,才能給雙方帶來語言溝通的熱情和感受到社交的樂趣。如,你的朋友第一次參加某社團的集體活動,會拘謹而沉默寡言,這時你可主動向他介紹有關的情況,並引見諸位,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使你的朋友不知不覺地消除拘束感,沉默也就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