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認為:與智慧型的人說話,憑借的是見聞的廣博;與見聞廣博的人說話,憑借的是辨析的能力;與善辯的人說話,就要簡明扼要;與上司說話,就要用奇妙的事來打動他;與下屬說話,就要用好處來說服他;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強:對方所喜歡的,就模仿而順從他;對方所討厭的,就避開而不談它。能做到這些,就算利用好了你的舌頭。
漢高祖劉邦殺了項羽,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群臣在這個時候,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都無法確定。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候,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卻心中不服,議論紛紛。在封賞勉強確定之後,對席位的高低先後又起爭議,大家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九次傷,而且攻城掠地;功勞最多,應當排他第一。”劉邦因為在封賞時已經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許多給蕭何,所以在席位上也不好再堅持,但心中還是想將蕭何排在首位。
這時候,關內侯鄂君已經揣摩出劉邦的意圖,就不顧眾大臣的反對,挺身上前厚臉說道:“群臣的評議都錯了!曹參雖然有攻城掠地的功勞,但這隻是一時之功。皇上與楚霸王對抗五年,時常丟掉部隊,四處逃避。而蕭何卻常常從關中派兵員填補戰線上的漏洞。楚、漢在榮陽對抗了好幾年,軍中缺糧,都是蕭何轉運糧食補給關中,糧餉才不至於匱乏。再說皇上有好幾次逃到山東,都是靠蕭何保全關中,才能接濟皇上的,這才是立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個曹參,對漢朝有什麼影響?我們漢朝也不必靠他來保全啊!為什麼你們認為一時之功高過立世之功呢?我主張蕭何第一,曹參其次。”
劉邦聽了,自然是無比高興,連忙說:“好,好!”於是下令蕭何排在第一,可以帶劍入殿,上朝時也不必急行。
劉邦本是個大老粗,在分封諸侯的時候,將一些從前跟著他出生入死、身經百戰的功臣比喻為“功狗”,而將發號施令、出謀劃策的蕭何比喻為“功人”,所以蕭何的封賞最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劉邦寵幸蕭何,因此在安排入朝的席位上,高祖雖然表麵上不再堅持蕭何應排在第一,但鄂君早已揣摩出他的心意。於是順水推舟,專揀好聽的話講,劉邦自然高興。鄂君因此而被改封為“安平侯”,封地也比原來多了近一倍。鄂君在關鍵時刻厚著臉皮說的幾句話,使他一生享盡榮華富貴。
通常情況下,被點中不願讓人知道的隱私,對任何人來說,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事實上,無論人格多麼高尚偉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鱗”存在。所謂“逆鱗”就是我們所說的“痛處”,也就是缺點、自卑感。隻要我們不觸及對方的“逆鱗”,就不會惹禍上身,還能平步青雲。這就是需要隨時隨地注意應用“投其所好,多說好聽話”,這是一處世妙招,也是一成大事的妙招。
點評:
場麵話是現實社會經常見到的現象之一,而會說場麵話則是待人處世中不可缺少的生存智慧。
8.曲徑通幽達仙境
說話要學會“繞”,正所謂“曲經通幽”,輪船要善於“繞”,才能避開險灘暗礁,一帆風順。“曲徑”作為一種手腕,將讓你在人際關係中左右逢源,進而成就大事。
陳毅同誌當外長時曾主持過一次談國際形勢的記者招待會。會上陳毅談到了美製U-2型高空偵察機騷擾我領空的事情,並對此表示了極大的憤慨。有個外國記者趁機問道:“外長先生,聽說中國打下了這架偵察機,請問是用什麼武器打下的?是導彈嗎?”隻見陳毅用手作了一個用力往上捅的動作,說:“我們是用竹竿子捅下來了。”與會者無不捧腹大笑,那個記者也知趣地不再追問了。
竹竿子能捅下高空偵察機嗎?陳毅同誌回答的顯然有弦外之音,但卻妙不可言!試想,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更好的回答方式呢?如實相告,就會泄露我國的核心機密,當然不行;但按一般方法說“無可奉告”,會使會議氣氛過於板滯、凝重,而“是用竹竿子捅的”這句錯話,卻聽起來煞有介事,既維護了國家機密,又造成了幽默輕鬆的談話氣氛,真是一舉兩得,一箭雙雕,怎能不叫人拍手叫絕!
可見,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將真話變為錯話,曲折地說出來,往往能有意想不到的好結果。
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當有人求自己幫忙,但卻實在是辦不到,此時若直言拒絕,一定會使對方難堪或傷害對方,那麼該怎麼辦呢?
有一次,林肯在某個報紙編輯大會上發言,指出自己不是一個編輯,所以他出席這次會議,是很不相稱的。為了說明他最好不出席這次會議的理由,他給大家講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個騎馬的婦女,我停下來讓路,可是她也停了下來,目不轉睛地盯著我的麵孔看。”
“她說:‘我現在才相信你是我見到過的最醜的人!’”
“我說:‘你大概講對了,但是我又有什麼辦法呢?’”
“她說:‘當然你已生就這副醜相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但你還是可以呆在家裏不要出來嘛!’”
大家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啞然失笑。林肯在這裏巧妙地運用了自嘲來表達自己的拒絕意圖。既沒讓人難堪,還在愉快的氛圍中領悟到林肯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