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職位,使他在當地的聲望愈來愈高.州政府對他也頗為器重。三年後,當他被任命為佛羅裏達州飲料局長時,他的第二次發展機會亦翩然降臨。此時的他已成為全州人們所矚目的對象,但他並不以此滿足,他知道自己仍然有發展的機會,並深信在周圍的人群當中會有人帶領他走向事業的另一座高峰。於是,他依然堅持著“觀察與被觀察”的理論等待機會。
果然不出其所料,在注意他的人群裏,美國最成功的年輕
實業家之一路易斯·M·沃弗遜也在其中。充滿野心的這兩個人誌同道合,經介紹認識之後,兩人很快就變成了好朋友。
三個月後,休特非常自信地告訴沃弗遜說:你恐怕不知道,有一天,我將成為你們那夥人中的一分子。“休特更想像不到的是僅一天”竟然這麼快就來臨。三年後,在休特三十歲那年,他被沃弗遜任命為Merit Chapman和Scott公司的助理總經理。這是個旁人求之不得的天大機會,是休特六年來不斷讓才華暴露在眾人眼前的結果。
在沃弗遜的世界裏,休特的事業快速成長。一年以後,他成為該公司的副總經理;時隔不久,他又成為經營委員會的一員。現在,他已是沃弗遜的左右手,經營著世界排名數一數二的龐大企業。
路易斯·休特的成功,證明了使自己暴露在公共場合中使自己的才華成為眾人有目共睹的事實是多麼重要。
賣房子時,你必須登廣告尋找好的買主。同樣的道理,你也可以為自己做宣傳尋找最好的機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想辦法在別人看得到的地方工作,然後讓才華傾囊而出,絲毫沒有半點隱藏。
無論是迪克·謝勒還是路易斯·休特,他們從不認為自己是天才或超人,而隻認為自己不過是將與生俱來的能力發揮到十二分,並且努力勤勉地工作,使上級得以發現到自己的才能,進而提拔自己,使自己成大事行列。
點評:
機會的確有時候會自動降臨,但絕大部分都需要自己去掌握。
11.為你的創意奮力拚搏
如果你肯為自己的創意奮力拚搏,則機會隨時都會在你身邊。
無論你聽過的成大事的故事屬於哪一種,一定會發現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懂得把握機會的人,他們的人生由於充滿著冒險奮鬥的故事帶有濃厚的傳奇性色彩。
摩洛·路易上的非凡成就來自二次成功的拚搏,一次在二十歲,另一次在三十二歲。
摩洛在十九歲時隨家人一起搬到紐約。在此之前,他的生活已是多彩多姿,比一般人豐富得多。由於家人都愛好音樂。戲劇,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之下,幾乎所有樂器摩洛都能演奏。他是一般人眼裏的天才兒童,不到十歲,他便指揮過交響樂團;十二歲時,他從事雞蛋買賣,做得有聲有色,雇有十六名少年為他工作;到了十四歲,他獨立組織了一支舞蹈團;高中畢業之後,他又投身新聞界擔任一名記者,與許多新聞界的老前輩像班·希特、查爾斯、馬爾沙等人一起工作;十九歲時,他曾獲音樂獎學金。
在紐約,他在Veiw廣告公司找到一份一周十四美元的差事。針對當時的情景,摩洛曾回憶道:
“那時候我經常跑外勤,工作非常忙碌,成天像發瘋似的,日子也過得特別快。六點下班後,我還到哥倫比亞大學上夜班,主修廣告。有時候,由於工作尚未做完,所以下課後,我還會從學校趕回辦公室繼續做未完成的工作,從十一點一直工作到第二天淩晨二點。”
摩洛非常喜歡需要創意的設計工作,而他也的確做得有聲有色。
二十歲時,摩洛放棄了在廣告公司內頗有發展前途的工作與旁人夢寐以求的職位而決心自己創業。這便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拚搏。他完全投身於未知的世界,從事創意的開發。結果,成績令人滿意。
他的創意主要是說服各大百貨公司、CBS電視公司成為紐約交響樂節目的共同讚助人。摩洛本人認為此法十分可行:一方麵,當時的百貨公司業績都不好,都希望能借助廣告媒體提高形象與銷售成績;另一方麵,在紐約,交響樂節目的聽眾多在一目萬人,十分值得投資。於是,摩洛便立於其間幫兩邊拉線。
這種性質的工作對當時人來說相當陌生,所以做起來困難重重,而且,同時說服許多家獨立的百貨公司,分別采納各公司的意見而加以整合,這種事過去從未有人完成過,更別說要他們拿出幾百萬的資金來。所以,一般人預測他不可能成功。
盡管如此,摩洛仍然十分賣力地進行說服工作,他做得相當成功:一方麵,他的創意普受認同,使他與許多家百貨公司簽成合約;另一方麵,他向CBS電台提出的企劃案也順利被接受,此後的十個星期,他幹勁十足地與電台經理一同展開一連串的廣告活動。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期間內他沒有任何收入。
計劃眼看著就要步入最後成功的階段,但由於合約內某些細節未能達成而終告流產,他的夢也隨之破滅。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此事結束之後,CBS公司馬上來進行挖角,雇用他為紐約辦事處新設銷售業務部門的負責人,並支付給他三倍於以往的薪水。於是,摩洛又再度活躍,他的潛力得以繼續發揮。此時的他年方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