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藏巧之功
凡成大事者在大功重賞麵前,或身居高位之後,要善於“藏巧”,切莫鋒芒太露,妄自尊大,以免功高震主,引火燒身。
一個人擁有高智商、強能力,固然是件好事,可以說,這是上天賜予的良好天賦。有了它,便可以在競爭社會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然而,由於事物的複雜多樣,環境的不斷變異,在某些時候,利與弊會不知不覺地轉換。這樣,就要求我們必須隨時以清醒的頭腦注意了解自己,掌握對方和周圍環境,掂量你的利和弊,而不是一味地以一般的經驗辦事。
《陰符經》說:“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它告訴我們,善於伏藏是致勝的關鍵。一個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強、智商再高也難以戰勝對手,甚至還會招來殺身之禍。
而伏藏又可分為兩層:一是藏拙,這是一般意義上的伏藏,也是最常用的。藏住自己的弱點,不給對方可乘之機;而另一種,也是更高明的——“藏巧”。
下麵這兩個故事就是“藏巧”的範例。
漢高祖時,呂後采用蕭何之計,謀殺了韓信。高祖正帶兵征剿叛軍,聞訊後派使者還朝,封蕭何為相國,加賜五千戶,再令五百士卒、一名都衛做相國的護衛。
百官都向蕭何祝賀,隻有陳平表示擔心,暗地裏對蕭何說:“大禍由現在開始了。皇上在外作戰,您掌管朝政。您沒有冒著箭雨滾石的危險,皇上卻增加您的俸祿和護衛,這並非表示寵信。如今淮陰侯(韓信)謀反被誅,皇上心有餘悸,他也有懷疑您的心理。我勸您辭掉封賞,拿出所有家產去輔助作戰,這才能打消皇上的疑慮。”
一語驚醒夢中人。蕭何依計而行,變賣家產犒軍,高祖果然高興,疑慮頓減。
這年秋天,黥布謀反,高祖禦駕親征,此間派遣使者數次打聽蕭何的情況。回報說:“正如上次那樣,相國正鼓勵百姓拿出家產輔助軍隊征戰呢。”
這時有個門客對蕭何說:“您不久就會被滅族了!您身居高位,功勞第一,便不可再得到皇上的恩寵。可是自您進入關中,一直得到百姓擁護,如今已有十多年了,皇上數次派人問及您的原因,是害怕您受到關中百姓的擁戴。現在您何不多買田地,少撫恤百姓,來自損名聲呢?皇上必定會因此而心安的。”
蕭何認為有理,又依此計行事。
高祖得勝回朝,有百姓攔路控訴相國。高祖不但沒有生氣,反而高興異常,也沒對蕭何進行任何處分。比起蕭何來,王翦更勝一籌。
戰國末期,秦國老將王翦率領六十萬秦軍討伐楚國,秦始皇親自到灞上為王翦大軍送行,王翦向秦始皇提出了一個要求,請求秦始皇賞賜給他大量土地宅院和園林。
秦始皇很不明白王翦的意思,不以為然地說:“老將軍隻管領兵打仗吧,哪裏用得著為貧窮擔憂呢?”
王翦回答說:“當國王的大將,往往立下了赫赫戰功,卻得不到封侯。因此,趁著大王還寵信我的時候,請示大王賞給我良田美宅,好作為我的子孫的家產。”
秦始皇聽後覺得這點要求微不足道,便一笑了之。
王翦帶領軍隊先進函穀關,心裏還惦記著地產的事,接連幾次派人向秦始皇提出賞賜地產的要求。
王翦手下的將領們見他率兵打仗還戀戀不忘田宅,覺得不可思議,便問他說:“將軍如此三番五次地懇請田宅,不是做得太過分了嗎?”
王翦答道:“不過分,秦王這個人生性好猜疑,不信任人,現在他把秦國的軍隊全部讓我統領,我不借此機會多要求些田宅,為子孫們今後自立做些打算,難道還要眼看他身居朝廷而懷疑我有二心嗎?”
第二年,王翦率領的軍隊攻下了楚國,俘獲楚王負芻。秦始皇十分高興,滿足了王翦的請求,賞給他不少良田美宅、園林湖池,將他封為武成侯。
點評:
保存你的能量是一種藏巧。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才不可露盡,力不可使盡。即若有知識,也應適當保留,這樣,你會加倍地完善。永遠保存一些應變的能力。適時救助比全力以赴更值得珍貴。深謀遠慮的人總能穩妥地駕馭航向,最終成就一番大事。
5.藏巧於拙,用晦而明
古雲: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鳥噬人的法術。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勝任重負的力量。這可以形象地詮釋“藏巧於拙,用晦而明”這句話的具體含義。
一般說來,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惡機巧的,而胸懷大誌的人,要達到自己的目的,成就大事業,沒有機巧權變,又絕對不行,尤其是他所處的環境並不盡如人意,那就更要既弄機巧權變,又不能為人所厭惡,所以就有了鷹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種做人的方法。
安祿山做楊貴妃的幹兒子就是個例子。
還有一種正麵的“拙行”。如唐初的重臣李勳,本是李密的部下,後隨故主投於李淵父子的麾下。此時天下大勢已趨明朗。李勳懂得隻有取得李淵父子的絕對信任才有前途,於是他把“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據郡縣土地人口圖派人送到關中,當著李淵的麵獻給李密,說既然李密已決心投降,那我所據有土地人口就應隨主人歸降,由主人獻出去,否則自獻就是自為己功、以邀富貴而屬“利主之敗”的不道德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