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在一旁聽了,十分感慨,認為李勳能如此盡忠故主,必是一個忠臣。李勳歸唐後,很快得到了李淵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後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誅”。
按理說,一般的人到了這個時候,避嫌猶恐過晚,但李勳卻公然上書,奏請由他去收葬李密——惟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風亮節”,假設偷偷摸摸,則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服壤經,與舊僚使將士葬密於黎山之南,墳高七仞,釋服散。”這純粹是做給活人看的。表麵看這似乎有礙於唐天子的麵子,是李猛的一種愚忠,實際李猛早已料到這一舉動將收到以前獻土地人口同樣的神效。果然“朝野義士”,公推他是仁至義盡的君子。從此李猛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
李勳取的是一種“負負得正”的心理效應,迎合了人們一般不信任直接對己的甜言蜜語而相信一個他與別人相處時表現出來的品質——即側麵觀察的結果,尤其是迎合了人們普遍地喜愛那種脫離於常人最易表現出的忘恩負義、趨吉避凶、奸詐易變的人性弱點而表現出來的具有大丈夫氣概的認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實則大有深意,是“藏巧於拙”成大事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尋味的詩,叫“大賢虎變愚不測,當年頗似尋常人”,則揭示了另一種意義上的保藏用晦的做人法。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場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龍沉潭那樣的伸屈變化之胸懷,讓人難預測,而自己則可在此其間從容行事。
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後,因為群雄並峙,為了避免因嶄露頭角而為眾矢之的,他采用耆老朱升的建議,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贏得了各個擊破的時間與力量,在眾人的眼皮底下暗渡陳倉,最後吞並群雄當上了大明皇帝。
點評:
事成於密,敗於疏,做到在眾人眼皮底下暗渡陳倉,乃是成大事的上乘功夫。
6.牛不低頭飲不著水
中國人曆來提倡“以忍為上”,“忍”不是懦弱,不是膽小,恰是一種博大的胸懷,目的是為“以屈求伸”,此乃成大事的必備素質。常言道:牛不低頭飲不著水,要修得秘密之身,成就大事,須悟一悟牛低頭飲水的道理。
我們不妨做這樣一個假設:你和別人開車相撞,對方的車隻是“小傷”,甚至可以說根本不算傷,你不想吃虧,準備和對方理論一番,可對方車上下來四個彪形大漢,個個橫眉怒目,圍住你索賠,眼看四周荒僻,也無公用電話,更不可能有人對你伸出援手。請問,你要不要吃“賠錢了事”這個虧呢?
你當然可以不吃,如果你能“說”退他們,或是能“打”退他們,而且自己不受傷!
如果你不能說又不能打,那麼看來也隻有“賠錢了事”了。你說他們蠻橫無理也罷,欺人太甚也罷,但你應該明白,在人性叢林裏,是不太說“理”這個字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哪有什麼理可說呢?因此,眼前虧不吃,換來的可能是一頓拳打腳踹或是車子被砸壞。報警?人都快被打死了,還報警?報警也不一定有用啊!
可見,“低頭”的目的是為了生存和實現更高的目標,如果因為不低頭而蒙受巨大的損失,甚至把命都丟了,哪還談得上未來和成大事?
可是有不少人,會為所謂的“麵子”和“尊嚴”,甚至為了所謂的“正義”與“公理”,而與對方搏鬥,有些人因此而一敗塗地,元氣大傷。
漢朝開國名將韓信是“低頭”的最佳典型,鄉裏惡少要他爬過他們的胯下,不爬就要揍他,韓信二話不說,爬了。如果不爬呢?恐怕一頓拳腳,韓信不死也隻剩下半條命,哪來日後的統領雄兵,叱吒風雲?他吃眼前虧,為的是以屈求伸,為的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啊!
所以,當你碰到對你不利的環境時,千萬別逞血氣之勇,也千萬別認為“可殺不可辱”,寧可吃吃眼前虧。
與韓信同時代的張良也是一位善於“低頭”的人。
張良原本是一個落魄貴族,後來作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運籌帷幄之中,輔佐高祖平定天下,因功高被封為留侯,與蕭何、韓信一起共為漢初“三傑”。
張良年少時因謀刺秦始皇未遂,被迫流落到下邳。一日,他到沂水橋上散步,遇一穿著短袍的老翁,近前故意把鞋摔到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不禁拔拳想要打他。但礙於長者之故,不忍心下手,隻好違心地下去取鞋。老人又命其給穿上。飽經滄桑、心懷大誌的張良,對此帶有侮辱性的舉動,居然強忍不滿,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麵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老人又折返回來,讚歎說:“孺子可教也!”遂約其5天後淩晨在此再次相會。張良迷惑不解,但反應仍然相當迅捷,跪地應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