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的叛亂陰謀許多人都有察覺,一再向玄宗提出。但唐玄宗被安祿山“深藏不露”的假象所迷惑,將所有奏章看作是對安祿山的妒嫉,對安祿山不僅不防,反而予以同情和憐惜,不斷施以恩寵,讓他由平盧節度使再兼範陽節度使等要職。
安祿山的計策得手,唐玄宗對他已隻有寵信毫不設防,便緊接著采取“乘疏擊懈”的辦法,搞突然襲擊,燃起了“安史之亂”的大火。他的戰略部署是傾全力取道河北,直撲東西兩京長安和洛陽。
這樣,安祿山雖然隻有10餘萬兵力,不及唐軍一半,但唐的猛將精兵,皆聚於西北,對安祿山毫不防備,廣大內地包括兩京隻有8萬人,河南河北更是兵稀將寡。且和平已久,武備廢弛,麵對安祿山一路進兵,步騎精銳沿太行山東側的河北平原進逼兩京,自然是驚慌失措,毫無抵抗能力。因而,安祿山從北京起程到襲占洛陽隻花了33天時間。
不過,唐朝畢竟比安祿山實力雄厚,驚恐之餘的倉促應變,也在潼關阻擋了叛軍鋒銳,又在河北一舉切斷了叛軍與大本營的聯係。然而無比寵信的大臣竟突然反叛,唐玄宗無比震怒,又被深深地刺傷自尊心,變得十分急躁。而孫子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溫而致戰。”安祿山的計謀已足以使唐玄宗失去了指揮戰爭所必須的客觀冷靜,憤怒焦急之中,忘記了當時最需要的就是先求穩住陣腳,贏得時間,待“勤王”之師到達後一舉聚殲叛軍之要義,草率地斬殺防守得當的封常青、高仙芝,並強令哥舒翰放棄握關天險出擊叛軍,哪有不全軍覆滅一潰千裏的呢?
安軍占領潼關後曾止軍十日,進入長安後也不組織追擊,使唐玄宗安然脫逃。可見安祿山目光短淺,他隻想鞏固所占領的兩京並接通河北老巢,消化所掠得的財富,好好享受大燕皇帝的滋味,並無徹底搗碎唐朝政權的雄圖大略。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目光短淺的無賴之徒,竟然把大唐皇帝打得潰退千裏,足見厚黑學的巨大功效了。
無獨有偶,懂得裝瘋賣傻、深藏不露厚黑之道的人,在崇尚直來直去的西方也同樣存在。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丹麥王子在見到冤死的父王的鬼魂之後,被神靈告知其母後與接替王位的叔父有奸情,叔父謀害了自己的父王。得知真情的哈姆雷特異常震驚,言談舉止之間自然露出了疑惑,他突然的反常變化被敏感的叔父發覺,本來就做賊心虛的叔父害怕陰謀被揭露,便想用對付老國王的方法對付王子,找機會害死哈姆雷特。
此時,哈姆雷特的處境非常險惡,稍有不慎,即會招致殺身之禍。為了贏得時間和機會,揭露陰謀,為死去的父王報仇,他含羞忍恥,裝成瘋子,整天在宮廷內外遊蕩,說些誰也聽不懂的瘋言癡語。但心底之下,卻在細心地觀察著身邊的一切,甄別善惡,區分真偽,隨時為複仇做著準備。
他的計劃成功了!篡權的叔父放鬆對這個“瘋”王子的戒備,哈姆雷特終於得以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揭穿了一場宮廷大陰謀,殺死了敵手。雖然哈姆雷特最後也死於劍下,但他裝瘋賣傻的韜光養晦之計謀卻取得了成功。
點評:
要想成大事須懂得在為人處世中通過自貶來抬高別人,特別是抬高自己的上司,來獲取對方的好感,往往效果奇佳。
8.鋒芒不可太露
有些人可能喜歡平淡從容,有些人可能喜歡鋒芒畢露。而我們發現踏踏實實的人很容易與人共處,而鋒芒畢露的人則沒有什麼太好的人緣。人緣可不是小問題,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你能否成就大事。
凡事都有兩重性,即好的一麵和不好的一麵。同一件事,若從好的方麵去理解,便是一件好事;但若從不好的一麵去理解,便是一件壞事。人緣的作用正在於此,它有時可以使壞的變好,也可以使好的變壞。假如你人緣好,那麼你每做一件事,別人都會津津樂道,即使你做錯了事,冒犯了別人,別人也會善意理解你的過錯。生活在如此寬鬆和諧的環境裏,你心理沒有負擔,處處可以盡情盡興。但如果你人緣不好,那麼你每做一件事別人都會雞蛋裏挑骨頭,更不要說做錯事,冒犯別人了,即使你處處謹慎小心,事事正確,別人也會不以為然,不拿正眼看你。生活在如此冷漠的環境裏,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多餘的人,不要談什麼歡樂和幸福了。好人緣的人腳下的路有千萬條,反之,便隻剩下一座獨木橋了。而要想有個好人緣,就不要鋒芒畢露,咄咄逼人。
很多時候,我們麵對的不一定是大是大非的原則問題,沒必要針鋒相對。退一步別人過去了,自己也可以順利通過。寬鬆和諧的人際關係,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方便,又避免了許多麻煩。假如你胸懷鴻鵠之誌,可以一心一意去積蓄力量;假如你隻想做普通人,可以活得從從容容,逍遙自在。可進可退,兩頭是路,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