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潛規則八:韜光養晦,成大事大智若愚(3)(3 / 3)

或許你會說這樣是過於世故,過於圓滑了吧?你也許要說這不是壓抑人的個性自由發展嗎?其實不然,這裏所說的收斂實際上是保護個性健康發展,成就大事的一條捷徑。

有多少人由於年輕氣盛,愛出風頭而處處碰壁,為了適應社會,不得不磨平棱角,令銳氣殆盡,最終還是一事無成。有句話不是說“好刀出在刃上”嗎?一個人的鋒芒也應該在關鍵時候、必要的時候展露給眾人,那時人們自然會承認你確實是一把鋒利的寶刀。而不是時不時地拿出來揮舞一番,直殺得別人片甲不留方才甘心。刀刃需要長期的磨礪,隻圖一時之快,不懂保養,隻會令其鈍化。

大文豪蕭伯納贏得很多人的尊敬仰慕。據說他從小就很聰明,且言語幽默,但是年輕時的他特別喜歡展露鋒芒,說話也尖酸刻薄,誰要是被他評價一句話,便會有體無完膚之感。後來,一位老朋友私下對他說:“你現在常常出語幽人之默,非常風趣可喜,但是大家都覺得,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更快樂,因為他們比不上你,有你在,大家便不敢開口了。你的才幹確實比他們略勝一籌,但這麼一來,朋友將逐漸離開你,這對你又有什麼益處呢?”老朋友的這番話使蕭伯納如夢初醒,他感到如果不收斂鋒芒,徹底改過,社會將不再接納他,又何止是失去朋友呢?所以他立下宗旨,從此以後,再也不講尖酸的話了,要把天才發揮在文學上,這一轉變造就了他後來在文壇上的地位。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平時鋒芒畢露會使我們眾叛親離,走進死胡同,而適當地收斂鋒芒,將才華用到有用的大事上,積蓄力量,必然能成就一番大事。

與“鋒芒畢露”相對,我們提倡“沉默是金”。一些年輕人到了新單位後,就不分場合地大發議論,無節製地說三道四,大有“初生犢不怕虎”的精神,但是這種鋒芒畢露很可能會使比較主觀的領導和同事覺得你傲慢、偏激而產生對你的不良印象。再說信口開河的淺薄和浮躁也是在損害你的形象。你不如保持適當的沉默,這是謙虛友好的表示,也是一種自信和力量的體現,將你的鋒芒在工作中顯露,以出色的工作成績和謙遜的作風贏得聲譽。

點評:

你要是比別人聰明,不一定必須張揚著讓他人知道,時間會證明一切的,“是金子總是要發光的”。收斂鋒芒,韜光養晦,使你在與人共事時留下較大的回旋餘地,是一種必要的自我保護,也是成大事的資本。

9.虛晃一招,敗中求勝

日本某公司與美國某公司進行一次技術協作談判。日本公司與美國公司采取了兩種不同的談判方式。談判伊始,美方首席代表便拿著各種技術數據、談判項目、開銷費用等一大堆材料,滔滔不絕地發表本公司的意見,完全不顧日本公司代表的意見。而日本公司代表則一言不發,仔細聽並埋頭記著。當美方講了幾個小時之後,征詢日本公司代表的意見時,日本公司代表此刻顯得迷迷惘惘,混沌無知,反反複複地說“我們不明白”,“我們沒做好準備”,“我們事先也未搞技術數據”,“請給我們一些時間回去準備一下”。第一次談判就這樣不明不白地結束了。

幾個月後,第二輪談判開始了,日本公司以上次談判團不稱職為由,撤換了上次的談判代表團,另派代表團到美國談判。他們全然不知上次談判中的結果,一切如上一次談判一樣,日本人顯得在這個談判項目中準備不足,最終還是日本公司以研究為名結束了第二次談判。

幾個月後,日本公司又如法炮製了第三次談判。這樣,美國公司老板大為惱火,認為日本人在這個項目上沒有誠意,輕視本公司的技術和基礎,於是就下了最後通牒:如果半年後日本公司仍然如此,兩國公司的協定將被迫取消。隨後美國公司便解散談判團,封閉所有的技術資料,以逸代勞,等待至少半年後的最後一次談判。

沒料想,幾天後,日本便派出由前幾批談判團的首要人物組成了龐大的談判團飛抵美國,美國公司在驚愕之中倉促上陣,匆忙將原來的談判團成員召集起來。這次談判日本人一反常態,他們帶來了大量可靠的數據,對技術、合作分配、人員、物品等一切有關事項都做了相當精細的策劃,並將協議書的擬稿交給了美方代表簽字。這使美國人迷惘了,最後勉強簽了字,當然其中所規定的某些條款要明顯傾向於日方。顯然日本人是在了解美方的意圖後,一鼓作氣製定了詳細的方案,趁美國人放鬆警惕的時候,突然出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巴斯四兄弟是美國沃思堡市的億萬富翁,他們個個都是談判的高手,他們常常施展計謀,玩弄花招,使對方放棄抬高價格的想法,掌握談判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