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複高考如同平地一聲春雷,幾乎被田間阡陌埋葬夢想的人們欣喜地發現,那扇曾緊閉十載的大門,轟然一聲,重新向他們敞開。
與過去的慣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舉行的,有570多萬人參加了考試。雖然以現在的辦學條件隻錄取了不到30萬人,但是它卻激勵了成千上萬的人重新拿起書本,加入到求學大軍中去。
恢複高考的通知下達不久,程愛國他們就聽到村裏的大喇叭裏廣播,要恢複研究生培養製度,號召青年們積極報考。
“兒子,這下子機會來了。”程天佑激動地說道,“倆孩子,我來帶,你和悅寧安心的讀書,參加明年五月份的考試。”
“麻煩爸了。”天悅寧不好意思道。
“什麼麻煩不麻煩的,你們好好學,不會的多去問問連老師。”程天佑道。
“知道了。”程愛國笑著應道。
不管現在還是後世,高考都牽動著全家人的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願。
姚家參加考試的隻有適齡的16歲的姚墨遠和在外地17歲的姚建遠。為了讓他們倆能考出好成績,遠在廣州的姚秋粟在新華書店門口連夜排隊買了兩套《數理化自學叢書》。
一套寄給姚墨遠,一套寄給姚建遠。
三大娘和姚振遠陪著姚建遠在省城一起出動排隊買書,買了兩套一套寄給姚墨遠。
鄉下地方始終不如大城市信息豐富暢通。
姚墨遠也大方,把這兩套書貢獻出來,鬧得十裏八鄉,大家是爭相傳抄。
由於學子們購買積極,印刷廠也是日夜趕印,但仍供不應求。正是因為這套叢書,那些被耽誤了的青年人的命運,從此有了改變。
這一年參加高考的人幾乎都是在國家決定恢複高考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倉促上陣的。從1966年至1977年,絕大多數城鎮戶口的初中或高中畢業生隻能“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而農村戶口的則回鄉務農。國家一決定恢複高考,有資格報考的人蜂擁而至,甚至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師生攜手同進一個考場,一塊來擠“獨木橋” ,來跨越這道“穿草鞋””與“穿皮鞋”的“分水嶺”。
考前的頭一天,姚墨遠看著大家說道,“爺爺、奶奶,太姥爺,爹、娘,姑姑、姑父,小叔,姐姐、姐夫,我自己去就成了,不用你麼陪考。”他接著道,“小叔已經安排好了,大冷天你們不用跟在外麵受凍了。”
姚長海全力做好姚灣村這些參加高考孩子們的後勤工作,安排了好了食住。
“爺爺、奶奶,太姥爺,你們沒時間,小舅子就交給我了,我會全程陪同的。”連成天拍著胸脯道。
“別,別姐夫。”姚墨遠趕緊擺手道,這姐夫結婚後漸漸的露出了本性,對於他們一分錢掰成兩半花的這些艱苦樸素的人士來說,花錢大手大腳的他實在讓姚家的人吃不消,“我可不想當大熊貓,被人圍觀。”
“嗬嗬……”
還有比他更鬱悶的人嗎?想讓他們生活的好點都不成!
姚墨遠笑眯眯地說道,“姐夫的關心我收下了,謝謝。”
“笨蛋!多寄來些書,科學自然與地理雜誌,科學家發表的權威文章……”妮兒笑罵道。
“這個好!”程天佑和車報國連連點頭道,他們也是受益者,知道差距才能奮起直追。
“寄來的還少啊!”連成天嘟囔道。他們的饑渴超乎了他的想象,不過想想也能理解。
“等你考上大學再說。”連成天揉揉他的腦袋道,“到那時你別想拒絕。”
“來來……明兒小舅子要考試了,咱們來一張全家福!”連成天提議道。
“姐夫,您這個照相機買的實在太對了。”姚文遠笑道。
大家響應,排排站好了,“哢嚓……哢嚓……”照下兩張珍貴的全家福。
飄雪的日子,姚墨遠和其他學子一樣進入了考場,從他輕鬆自如的出來,就知道這家夥考的不錯。
在忐忑中,轉過年才等到了本省的高考成績公布,姚墨遠以優異的成績,如願的考上了他心儀的北大,而姚灣村的參加考試的考生成績自是不必說。
村子裏放鞭炮的聲音此起彼伏,來宣泄大家的金榜題名激動高興的情緒。
相對於社員們高興,姚灣村的大小隊長們則冷靜的很,意料中的事,這麼多年的準備再考不好吧!父輩們手裏的笤帚疙瘩可不是吃素的。
“唉……這下子,村子裏要走好多人。”姚滿倉說道,“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考生。”
“咱這山窩窩裏一下子飛出了這麼多金鳳凰,可是在縣裏麵又大大的出了一次名。”栓子笑著不好意思道,“那個大隊長這次大隊是不是……是不是有……”